11月27日至30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附中2003级越剧班赴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演出,《白蛇传》、《五女拜寿》、《碧玉簪》三台青春版的越剧大戏粉墨登场,这群来自西子湖畔的青春靓丽的女孩以出色表现获得了眼界颇高的上海戏迷和上海戏曲界专家学者的肯定和认同。 三台越剧 演绎人生悲欢离合 《白蛇传》、《五女拜寿》、《碧玉簪》三出经典越剧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连演三场,上座率近九成,满堂喝彩,这让见惯各种演出场面的演出商、逸夫舞台经理许霈霖也为之咋舌。这群平均年龄不满16岁的花季少女,登上了曾是名角争艳的逸夫舞台。三出戏,角色形象各异、人物情感丰满。二十八个花季年龄的女孩,在舞台上演绎着人生不同阶段的爱、恨、怨、贪、嗔、痴,通过每句唱腔、每个眼神、表情和动作,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一呈现。通过三场演出,小演员们用出色的专业技能和舞台表现征服了“很会看戏”的上海观众,她们婉转动人的唱腔和真情流露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越剧王子赵志刚、越剧王派名角王志萍等连看三天演出,对学生们的表演赞赏有加。京剧麒派名家陈少云观看《白蛇传》后,感慨越剧也有如此好功夫。他尤其对剧中白娘子扮演者郑晓多次表示了肯定,“是一个戏曲好苗子,真正称得上文武兼备!” 由于越剧萌生在浙江,而成熟、成长在上海,上海曾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越剧表演艺术家,也培养了对越剧真正有感情、有鉴赏能力的观众群体。长期的越剧演出氛围形成了上海戏迷眼光挑剔、看戏老到的特点,一句唱腔或一个动作不到位,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因此,要博得上海戏迷认同,诚为不易。然而,对这帮浑身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越剧新秀,上海戏迷却明显表现出内心的好感。“伊拉有真功夫,喉咙好、身段好,了不得啊!”,“以后肯定红得出,下卯我还要来看。” 一群群观众用上海话热闹地谈论着。“阿拉社区里头廿几个人每天都来看,格帮小囡表演交关好、交关灵。” 三天演出,掌声不断,每场结束后,都有大批上海戏迷守候在台前。不少人追着小演员们跑到后台甚至大巴车里,拿着说明书、照片要演员签名。一位老先生搜集了扮演“许仙”、“王玉林”的郭茜云从参赛“越女争锋”到“小梅花”奖直至现场拍下洗出的《白蛇传》等剧的演出照,如崇拜偶像般追逐着,直至得到签名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观众们都说:“现在,越剧舞台有三阵风。一是越剧百年,越女争锋;二是十大名角共同演绎红楼专场风;三是西子湖畔传来青春之风。这第三阵风点燃了我们广大戏迷的激情,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 两场会议 畅谈人才承继发展 “浙江越剧保留着越剧的原味,越剧不能离开乡音,不能离开剧种本身独特的韵味。” 29日上午,十多个上海戏迷和学院专业教师、小演员面对面进行会谈,这是学院为听取上海观众意见而举行的座谈会。上海戏迷表示,越剧其实不仅仅以唱腔见长,武戏同样能得到观众的支持,这次演出的《白蛇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剧中,演白娘子的郑晓在武功方面表现出的独到,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看得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文武兼备。剧中,他们还创新地用舞蹈、水袖来表现水与火,既保留了传统、经典的东西,又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时尚、现代的元素,这就很有味道,很有特色。“既然爱上了越剧,就要坚持到底,要知道学无止境”,上海戏迷这样鼓励和关心着这些越剧接班人,衷心希望她们走得更远、更好。 30日,学院组织邀请越剧界老前辈、中青年越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和上海越剧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院团负责人召开新世纪越剧人才培养研讨会。结合观摩剧目,分析该班学生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就新世纪越剧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如何发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办学优势、打造越剧专业品牌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淮剧演员兼导演何双林、越剧表演艺术家吕瑞英和金采风、上海越剧院院长尤伯鑫等专家表示,三台戏,演员的整体素质良好,整个舞台呈现和学生表演颇为大气。虽然同学们还有稚嫩的一面,但是他们的认真、投入和对舞台表演的严谨,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支越剧事业非常可贵的生力军”著名剧作家吴兆萍说。专家们认为,《白蛇传》中演许仙的郭茜云虽然才16岁,但扮相儒雅、表演老练,唱腔也较为成熟,是个好苗子;白娘子的扮演者郑晓,高台翻身、踢枪、前桥等技术过硬,武功好、基本功很扎实;《五女拜寿》中杨继康的扮演者毛春梅,小小年纪却有着一个浑厚的嗓音,唱腔、表演都很有亮点……专家们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学习中不仅要提高专业水平,还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分析人物性格和理解剧本,要坚持“戏比天大”,要坚定不移地走越剧的道路。 对于越剧人才培养,专家们表示,浙江是越剧的发祥地。如今,它更是越剧人才培养的宝库,越剧资源取之不竭的生命源头。近年来,浙江省对于越剧的关注重视和百万越剧基金的投入,是一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举措。从第一代浙江越剧小百花至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一直为越剧事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时至今日,学院已逐渐成为越剧人才培养的基地,当之无愧。通过艺术实践,学院将学生推上舞台、推向社会,不仅教授其专业技能,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气质。现在,这群尚处于中专阶段的学生已从基本功的层面上升到情感体验来表现人物个性和剧情矛盾,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成绩,其中饱含着学院对学生的大力培养和专业教师们所付出的大量心血。与此同时,专家们也希望学院在培养越剧表演人才的同时,也考虑伴奏乐队的培养;在排演大戏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传统的折子戏;在探索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越剧唱腔的结合方面可以进行创新和实践。 多年耕耘 渗透酸甜苦辣百味 这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003级越剧班的赴沪演出,可以说是大获成功,这份成功离不开学院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教师们的精心培育。多年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和附中的越剧专业致力于培养越剧表演等方面的人才。学院对越剧专业建设予以大力扶持,学院和附中领导多次亲临现场为学生鼓劲,邀请专家前来为教师出谋划策;教师们凭着对越剧和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诚,对学生全力以赴,倾心相授。作为附中越剧教学改革实验班的2003级越剧班,戏剧科在遵循戏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通过四年学习,28棵新苗出落得青葱嫩绿、挺拔茁壮,经过四载耕耘,28朵新葩绽放得色彩斑斓、明艳照人。这群初生牛犊,身上有着一股无所畏惧的锐气,还有着一种令人钦佩的坚持。通过全面磨练,同学们已经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戏曲表演基础。这次演出,她们在欢呼中深思,在成功中沉淀。接受记者采访时,同学们坦然面对媒体,既希望得到上海观众支持和指点,更希望通过舞台实践来提高专业水平。而面对掌声雷动的三场演出,王莲萍、钱丽文、俞会珍等专业教师则热泪盈眶。为了演出,她们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历了多少的困难和艰幸。 越剧诞生于草根,深植于民间,在杭嘉湖乃至于全国甚至海外都有着忠实的受众群体。在其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几代人的艰辛付出,也饱含了几代人的无私拼搏。现在,越剧已走过百年历程,在21世纪的舞台上,它将演绎怎样的精彩?然而,当代戏曲面临的诸多挑战对戏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教育模式与新形式下对越剧人才的要求并不相称。为探索21世纪越剧人才的培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对新世纪越剧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如何发挥办学优势打造越剧专业品牌等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思考与探索。这次赴沪演出的成功,意味着学院在这条越剧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浙艺学子亮相申城演绎百年越剧青春魅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晓浤 发布时间:2007-1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