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旅行 采撷一份感动

来源:院学生记者团 作者:学生记者 发布时间:2008-01-17

112晨,隆冬的杭城飘着细细的雨丝,灰蒙蒙的天空并没有笼罩住大家的勃勃兴致。第十期党校培训班优秀学员、优秀教工通讯员、院学生记者团积极分子、党校老师和各系、附中辅导员在宣教处处长马向东带领下,驱车绍兴,踏上了探访“文豪故里”之旅,去追寻文字的足迹,畅游文学殿堂之路。

绍兴自古以来就以绮丽的水乡风光、杰出的名人贤仕闻名遐迩。“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鉴湖越台名士乡”,大家怀着对梦里水乡的憧憬,对傲骨铮铮的民族气节的崇敬,期待着早些投入她的怀抱。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采风第一站——绍兴鲁迅故里。鲁迅故里被称作绍兴的“镇城之宝”, 经过多年保护和修缮,现不仅保持着鲁迅当年生活过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还恢复了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对存在于整个故里区域内的传统民居建筑,大都修旧如旧。

沿着窄窄的青石板路,我们迈着轻巧的步履向前走。沿路两旁是粉墙黛瓦、竹丝台门,古镇在蒙蒙丝雨中如婉约清丽的江南女子手执一柄绢扇靠倚门前,目送着来往的游人。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故居门前缓缓流过,乌篷船晃晃悠悠,老船夫神情闲暇,此情此景让人想起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一些场景。同学们赶忙拿起相机,把这些曾经萦绕在心头的景色定格成永久纪念的画面。

午后,大家又赶往此行第二站——沈园。说到沈园,不得不提起《钗头凤》,提起陆游与唐琬。如今的沈园,是两次扩建修复后的仿宋园林,整个景区分为三部分:沈园古迹区、东苑、南苑。进门后,“古迹区”有一个园子,名曰“诗境园”,是为纪念著名诗人陆游所建。园中有一块形状奇特的太湖石,名为“诗境石”,据说上面的“诗境”两字便取自陆游的手迹。“太湖石”在古代园林中是必不可缺的物件之一,需“瘦、透、漏、皱、丑”五个特征具备,才能显示出园主人的气魄与地位。园子另一边是一座仿宋建筑,形状古朴,取名“问梅槛”,这三个字是由绍兴书法协会会长沈定庵老先生所写的。“问”是询问探求的意思;“梅”是指陆游生平最喜爱的梅花,而沈园内种植最多的植物也是梅花。随后,我们走过“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伤心桥,伫足于六朝井亭,穿过园子中心的“孤鹤轩”,见到了著名的《钗头凤》碑。通过导游的讲解,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再次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一句“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一声“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封建礼教所造成的爱情悲剧让人们将沈园与陆游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人们追思这份至死不渝的真挚爱情的千古名园。

合上凄美爱情的书页,我们告别沈园,驱车赶往旅程的最后一站——兰亭。兰亭也是一个园子,同样埋藏着许多故事,只是它没有沈园的凄美与沉重,展现给世人的是一个时代的飘逸与洒脱、是一卷传世的书法瑰宝、是一处传承中华文明的世外桃源。“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洋洋洒洒的行书大作俊美而灵动,犹如这山这水。进入兰亭景区,布局疏密相间,建筑错落有致,雨后初晴,漫步其间,修篁凝翠,曲径通幽,山雾氤氲,格外沁人心脾。兰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相传王羲之极爱鹅,这两个字是他与其子王献之合写而成。现在的兰亭鹅池里就养了几只洁白的鹅。举步往前,有一开阔地,叠石为凳,一弯曲水流淌不息,这便是著名的流觞曲水。御碑亭、右军祠、墨池等建筑掩映在绿树之间,不仅完整展现了一处幽远宁静的书法圣地,更彰显着山水风光秀丽、名人雅士咸集的兰亭独特的魅力

一天的行程在游览完兰亭之后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也许,每个人心中都对这次绍兴之旅有着不同的感受与体味,让文字和图片记录下这次旅程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