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他们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作为全省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的艺术创作人员,我们该如何作为?学院科研处分别于
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施王伟作了开场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展示了正气和豪气,我们应该及时站出来,用各种艺术形式抒发和讴歌这过程中涌现的感人事迹。
宣教处处长马向东提到,浙江省剧协已经行动起来,组团赴四川采访,充分显示了他们的职业敏感度。我们要动员学院的创作力量,包括满怀激情的学生,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多难兴邦,辩证地看,地震是一场灾难,但也是一个契机。作为艺术院校,应主动融入,结合学院的特点,可以就“师爱无垠”等主题创作戏剧、诗歌、散文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戏剧系教师赵鑫然提出,艺术创作不宜太实,我们可以唐山大地震作题材和背景来影射这次的地震。他还提倡师生结合进行创作,因为我们的作品最后还是要学生来表现的。
美术系副主任季琳也提议教师创作与学生创作相结合。她说,很多时候,人对金钱的重视程度会掩盖其内心的朴素。这次地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朴素的一面。我们需要这种朴素和朴实。创作也要体现出这种认识。
学院党委委员、创委会副主任李人麟让与会教师畅谈这次地震中最让他们感动的画面。老师们提到了赴灾区支援的广大武警官兵,提到了后方踊跃捐款捐物的普通百姓,提到了勇敢把腿锯断的母亲,但提到最多的还是那些舍身救学生的老师们。
座谈会上,老师们构思了很多创意。例如,以“生与死的对话”或“两个灵魂的对话”这种形式创作一出话剧;以“瞬间”记录这次地震中展现出的永恒的东西;整合学院的创作力量,甚至可以和毕业大戏结合起来;创作一批表现对人性进行反省的作品。
院长何志云总结了三个问题:一、从哪些角度、以什么形式反映这次地震;二、怎样认识这次地震。他认为,就“师爱”这个主题,“师道大爱”比我们平时常在嘴边的“师道尊严”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三、以什么创作方式表现这次地震。他说,灾难有两个涵义:人不能蝇营狗苟地活着;健康的生者要有充分的自觉。何院长还提到,希望借此机会改变学院的创作现状,以独特的认识表现独特的方面。我们的创作人员要丢掉过去的潜意识,不受任何限制地进行想象与创作。
在这之前,学院内已经召开了同一主题的音乐、舞蹈创作人员座谈会。目前,一部分作品已经投入紧张的排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