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举国同哀,我院师生纷纷自发地进行了捐款、朗读会、作品展演展示等爱心活动,然而,经历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后,同学们还记得山那边正在努力重建家园的四川人民吗?
9月24日晚,由院党委宣传教育处、院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院朋辈心理互助中心等协办的“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之《与爱同行——用真情疏导心灵的堰塞湖》在图信报告厅举行,由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郑慧老师主讲。郑慧老师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主动报名赴四川青川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心理支教工作,并留下援川札记系列文章,记载下她在青川一个月的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
晚上6 时刚过,各系同学就早早来到报告厅,没多久,现场就已座无虚席,过道上添加的椅子被同学们挤占一空,甚至连门口都簇拥起晚到的人群。院党委宣传教育处处长马向东老师主持讲座,在他对于郑慧老师援川故事的描述中,开始了我们将要听到的一次不寻常的讲座。
郑慧老师淡定而温和地讲述起她的故事。一组组用真实照片制成的PPT缓缓地放映着。同学们看到心理援助队艰苦的生活:帐篷是搭建在泥埂地上的,每当下雨,通往帐篷的路很泥泞、湿滑;蚊子、蜘蛛、蛤蟆是帐篷里的“常客”,用危房改建成的厕所与猪圈为邻;洗漱用水或是浑浊或是布满漂白粉,被援川老师们戏称为“咖啡”和“牛奶”;一日三餐,他们只能吃干点,有一段时间他们甚至只能用萨其马当午饭。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就连“人蛇大战”这样惊险的遭遇也可以被当作趣事。晚上,老师们一起仰望星空,郑慧老师动情地说:“当然帐篷生活有时不失浪漫,每天的碰头会结束后,我们就会看满天的繁星。因为那里有城市少见的星空,因为这些清澈透亮的星星没有因地震失去光彩。”
心理援助队的工作是要翻山越岭、走乡串户去走访遇难学生家长,青川职高、木鱼中学等校的师生以及部队官兵,做他们的疏导工作。郑慧老师他们倾听家长及官兵的倾诉,一天下来,心理上也承受了很大的疲惫,但是,当她们离开时,看到家长含泪带笑的脸,她们知道她们辛苦的付出是有效的,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工作着、付出着,他们也默默地感动着,被坚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所感动——被当地孩子的一声声团结、坚持和感谢所感动,被当地老师的尽职尽责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所感动,被摄影师与未婚妻在地震发生刹那间的生离死别和坚毅地拖着断腿顽强求生所感动……郑慧老师几度哽咽说不出话,在讲述过程中,满场同学老师无不动容,不少同学动情之处流下了热泪。报告厅里的掌声从前所未有地真挚和热烈,久久不能平息;报告厅里的同学很少有过地不愿离去。在这里,同学们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灾区人民的伤痛,也感受到了同为华夏儿女的亲情。从美丽的山水到灾后的废墟,郑慧老师用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照片向全场师生讲述了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故事,回顾了她亲身经历的难忘的四川之行,告诉我们要坚强,要努力,要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郑慧老师的讲诉一字一句在每一位师生的内心不断重复着,每一颗心都凝聚在一起。讲座尾声,郑老师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让我们把珍惜和感恩之情用手语歌表现出来。” 朋辈心理互助中心的一名同学上台带领全场观众表演起手语歌《感恩的心》,郑老师和马老师也在台上一起表演起来,场下每一个人都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做起了手语:“……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让我一生,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珍惜和感恩之情融入到手语歌的表演中,肃穆、澄澈、感动……在空灵的音乐声中,在动人的手语中,同学们深深地感染着、切切地感悟着。
讲座后,郑慧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院领导和老师同学们的真诚感谢,在青川的一个月中,他们的支持是自己工作的强大动力。同时她也希望大家能从地震的悲痛中走出来,让这段不能忘却的记忆激励着我们前行。她特别希望刚踏进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把握自己,勇往直前。
对于这次讲座,记者也在QQ上获得听过讲座的同学这样的留言:“昨天的讲座很精彩,前所未有的轰动,我来迟了一点点,门口还不断有人进来。”“我们学校的同学关键时刻还是能够凝聚在一起的。”“昨天看到前排有些女生哭了……”
这次讲座上,宣教处还公布了上学期末开始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共铸爱心丰碑”征文比赛的评比结果。学生处郑慧老师的《含泪带笑的脸——浙艺职院教师郑慧<援川札记>之二》荣获特别奖,美术系周应中老师、基础教学部史长虹老师荣获一等奖,文化管理系杨子江同学等5人获二等奖,戏剧系庄珺同学等7人获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