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柳梦梅” 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院学生记者团 作者:学生记者 发布时间:2008-09-11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委婉缠绵的昆曲表演,让世界都如痴如醉于中国这一最古老的戏曲——昆剧。昆曲在中国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最纯粹、最精致、最典雅的传统舞台艺术。现在它通过奥运这个大舞台,将中华文明的精髓呈现给世界。

站在舞台上的表演者,粉红的戏服,精致的妆容,百转千回的甩袖、转身、回眸……它让全世界都记住了来自浙江昆剧团25岁的万字辈小生演员曾杰。而他正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前身浙江艺术学校96级昆剧班毕业生。这一只羽翼日渐丰满的金燕子在这一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以一种现代化的方式,悄然飞进千家万户。

或许,熟悉他的观众朋友们都觉得他的妆扮特别眼熟,曾杰对记者说:那套粉红色的戏服是张艺谋在好久前便已挑定的,而妆是自己在后台化的,化的是曾杰唱厅堂版《牡丹亭》中柳梦梅的妆。而曾杰奥运梦的初始,也缘于“柳梦梅

时光推至去年518日,在昆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6周年纪念日之际,一台“家班”演出形式的厅堂版《牡丹亭》正式入驻北京演出,主演“柳梦梅”的正是浙江昆剧团新秀曾杰。今年年初,曾杰精湛的演技引起了前来看戏的旅法作曲家陈其钢的注意,在他的推荐下,曾杰取得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戏曲类节目的试音资格,并且最终脱颖而出。曾杰被称为南派昆曲的代表,但他对此予以否认,“我只是昆曲界初出茅庐的小孩,老一辈的老师和与我同龄的演员比我优秀的很多。能够参加开幕式,对昆曲的发展有帮助,是让我骄傲和坦然的一点。”能有幸把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传递给五湖四海的宾客,我为浙江,为中国,感到非常骄傲!中国人用极富创造性的当代艺术表现形式,赋予开幕式以现代性和国际性。

那么曾杰又是如何与昆剧结缘的呢?这得从1996年开始说起,那年他15岁,在临城中学读初一下半学期,而那年恰好浙江昆剧团在全省各地挑选学生。他们到了舟山,先后走了定海、普陀的一些学校,结果都没有看上好的“苗子”。当老师从普陀山回来,路过329国道,临城中学刚好在边上,老师下车,走进学校,在排队的学生中,老师一眼看上了长相秀气,身高、体型都不错的曾杰。老师看了他的双手、脚的长度后,决定招他为浙江艺术学校学生。就这样,曾杰“意外”地走进了艺校。当年曾杰读书成绩属中偏上,从小爱好音乐、听歌,不过,在15岁之前,他从来没有接触过昆曲。他母亲说,真的想不到孩子会走上昆剧艺术道路。在艺校,曾杰学习练功非常刻苦,且人缘特好,在老师的帮助下,从基本做起,一步步成为昆剧班的主角。

到目前为止,曾杰已在北京出演厅堂版《牡丹亭》170余场,他精湛的演出,让“柳梦梅”深深映入每一个中外看客的心中。当记者连线远在北京的曾杰时,他正在图书馆看书,谈起自己的母校——浙江艺术学校,他动情地说:“我的基础是在艺校打的,就像一幢房子,它的根基是最重要的,没有这四年的基础,今天的我就不可能站在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在学校里学习的时候,老师并不是一味地教我们昆曲,同时让我们接触学习了京剧、武术等一些不同科目。”他说现在很想回到自己的母校看看曾经非常关心自己的老师。当记者采访到曾杰口中的老师——院党委书记林国荣时,他对在教师节这么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听到自己的学生对他的牵念,林书记显得格外地兴奋。提到曾杰,他想起当年的昆剧班:“昆曲很特别,它在我们学校像大熊猫,国宝级的,很可爱,它的教学很独特,对于身段教学很严格。他们班的同学都非常努力刻苦,但是那个时候的曾杰比较默默无闻。”对于现在的曾杰能站在奥运会上在40亿观众面前展现昆剧艺术,林书记说这是曾杰的骄傲,浙江昆剧团的骄傲,也是学院的骄傲。

从一个艺校学生到站在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对这样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曾杰只是淡定地说:“我只是很幸运,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有贵人相助。”在电话中,本想请他为艺院的学弟学妹们说些什么时,他说,我现在还不是一个老师,但我以后可能会想到去当一名老师,他现在只想以一个同龄人的身份劝诫我们这些学艺的在校生,要多学一些除专业以外的东西,多学些辅助的东西,因为现在光会戏曲舞台表演是不够的,社会讲求的是一专多能。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电话访谈中他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而它所蕴含的却并非是一个词,一句话,而是一段又一段很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