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了舞者优美的舞姿和领略了歌者嘹亮的歌喉之后,昨晚的浙江实验艺术剧场戏剧、哑剧、戏曲、小品……十八般武艺齐上阵,走进了观众的视线。
小品《老师,别走》讲述了一个在贫困山区支教的大学生在即将离开的那天发生的感人故事。据了解,这是通过浙江大学的同学们赴大凉山支教带回来的一段感人视频改编而来,小品中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听着山区孩子来自远方的歌声,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呼喊,有些观众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这其中有对山区贫困学子渴望知识的感动,也有对支教大学生的深深敬意。小品《前面有棵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随着抒情的音乐,红黄蓝三盏灯一暗一明,有顺序地映照着舞台上的三棵树,仿佛诉说着时光的流逝,从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另一位好友的离去。小品中的两个角色经历了失恋、婚姻、下岗直至生命的终结,当一曲打动人心的《从头再来》骤然响起——那诗意的三棵树带给人们的是坚强:“遇到困难,别忘了前面有棵树。”戏剧《最好的未来》采用了演唱与手语表演相结合的新方式,让观众眼前一亮。歌词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告诉了所有人:汶川,没有被人们遗忘。
地方戏曲甬剧《典妻·回家路上》、曲艺说唱《欢唱十七大》等也被搬上艺术展演的舞台上。听着婉转流畅的唱腔,感受着戏剧的经典魅力,现如今,各大高校也开始纷纷把眼睛投向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这些节目中包含了对传统文化人性的思考和感受,将民族历史进行吸纳传承。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真没想到,非艺术类学校也能将地方戏唱得这美好”,这也不失为戏剧专场的一大亮点。
安静到整个剧场只听见照相机快门的咔嚓声、舞台的音效声甚至还听得到表演者的呼吸声。要问这是什么奇怪的小品?告诉你吧,这是由中国美术学院选送的原创哑剧《高手》。夸张的动作和丰富的想象让台下观众捧腹大笑,叫好声在剧场各个角落响起。在笑声的背后,它告诉大家做人要谦虚、不能自高自大。当记者找到背着沉重书包的哑剧表演者时,他第一句话是“你要找我签名吗?”原来,台下的他和舞台上一样富有幽默感。当被问及为什么要用哑剧这种形式时,他干脆地回答:“因为哑剧不用背台词!”继而告诉记者,“对于我个人而言台词不是很好,但舞蹈、表演其他方面还是有一定基础。而且电影界不是有句话叫做无声胜有声吗?我觉得画面是第一位的,而声音是第二位的。”创作《高手》的灵感就来源于表演者平常的生活,他说:“我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而且原创的东西比较有挑战。”这是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缺点的大男孩,一个善于用自己的优势掩盖缺陷的表演者,一个讲起表演专业知识头头是道的大学生,通过舞台带给观赏者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都正需要这份幽默和快乐吗?
当晚,戏剧专场获得最高分的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选送的原创小品《To be or not to be》。“这个,你们终于想通了,哇。老天!”“这俩宝贝终于想通了,回来了。你说当时怎么没留住这俩宝贝呢,哈哈哈哈哈。”这两句台词引得台下戏剧系的同学们会心而笑,因为这是模仿本系某位老师的说话语气。这些表演者说:“
钱江晚报的读者黄大妈已经连续三天来到实验剧场观看演出了,坐在前排的
余秋雨曾说:他所说的“文化”,是“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那么,把它的价值体现在舞台上,这就是戏剧。演出结束了,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对人生、对灵魂、对精神层面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