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院小剧场 再飘一抹醉人茶香

来源:院学生记者团 作者:学生记者 发布时间:2008-11-19

美丽的西湖,醉人的茶香。相信在2007年,话剧《茶人杭天醉》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2008年,戏剧系影视表演专业负责人、青年教师那刚再次选择排演话剧《茶人杭天醉》。作为2006级影视表演班和2007级影视直升班的毕业大戏之一,该剧即将以崭新的面貌被搬上实验剧场的舞台。相信大家一定对此剧充满了好奇,那么,请跟随记者一起,去戏剧系小剧场看看吧!

 

别样评话大挑战

一张方桌、一把椅子,来自2006级影视表演班的李诚同学一边潇洒地挥舞着手中的折扇,一边说道:“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种下十八课茶树,封为御茶……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一段杭州评话拉开了茶人杭天醉的序幕,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茶香。

评话,据历史考证源于南宋,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目前整个杭州只有两三个人会。为排演好这一段话剧,那刚专门从杭州滑稽剧院请来王超堂老师给同学单独授课。那刚说:“评话是富有杭州地方特色的东西,作为戏剧的衔接,它适合于散文体戏剧的旁白,承上启下,作为故事叙述,还可以和观众互动。”他希望,新的尝试使戏剧不会显得那么沉闷,让观众看完整出戏后就像在听说书一样。

而这出话剧最大的挑战也源于此。在创作上,为了能让评话的内容与《茶人杭天醉》的剧本做到风格统一,同学们一遍又一遍从原作中找灵感,剧本也在经过一遍又一遍修改后更加简洁和富有生机。令师生们最感自豪的是,该剧的所有台词都是根据剧情需要,由大家共同创作的。

 

魅力舞台心神往

参加《茶人杭天醉》排演的同学们早在暑假就开始熟悉剧情,杭天醉、小茶等剧中人物和《茶人》的情节早已烂熟于心。本学期返校后,他们就开始定角色、拿剧本、背台词,10月初,整个戏的框架已经出现。参与排演的王惯汉、胡磊磊等同学在得了重感冒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排练,舞台背后那一份份默默付出与汗水凝聚在一起,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即将呈现在观众面前。来自2008级影视表演班的陈正源同学说:“轮到自己的戏时就上台去排;没课的时候我在台下看别的同学排练。做演员,是我的人生追求。”简短的话语饱含了所有参演人员对《茶人》无怨无悔的付出、执着、追求。

细节决定成败。在一出舞台剧中,无论是换景、搭景,还是移步、走位,每一个细节、每一步走台的位置都要丝毫不差。细到沈绿爱筛茶、磨墨的手势,细到杭天醉唱戏时的语调、走姿,细到演员的每一句台词……比如剧中吴升的一段话外音,导演要求演员要笑得狰狞,但饰演这个角色的同学笑不出来,怎么办?——全体参演同学一起想办法,最后决定每个人都笑一声,整合在一起做成音效,以求达到这个效果。该剧的剧本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故事发生在杭州,关于茶文化的内容是对民俗文化的考证,又是在特定时代,因此也是一次对人物关系、人物行动的考证。这对所有演员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挑战,来不得半点臆想。然而,舞台上的他们信心百倍:“我们会极尽所能,把戏排到最好。”

那刚说:“此次排演的《茶人杭天醉》不是从模本中直接照搬而来,而是一切从零开始,其风格定位和原来不同。由于每个班状况不同,导演对戏的理解不同,自然在剧目结构上的把握也不尽相同。”他还表示:“这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复排,而是抛开原来的经验、模式,重新解读。这个戏是散文体的话剧,它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在刻画人物上体现美学风格。同学们热情很高,但排演难度相对大一些。说白了,这不是一个“戏保人”的戏,全靠演员自己的表演。”

 

无悔付出心感动

无疑,一台完整的话剧除了演员们富有激情的表演以外,还要有灯光、音效、服装、道具等为其锦上添花。在小剧场里,除了舞台上那一个个活跃的身影,笔者还看到来自美术系的教师张凯和2006级舞台美术班多名同学早早地坐在舞台下,手中拿着纸笔,正聚精会神地观看、记录。导演那刚也参与其中,跟舞美老师认真讨论着。那刚介绍说:“对于背景、音效的设计,是在原有基础上作增补。在场景切换上更多强调它的流动性,在舞美设计上大家也将会看到与传统话剧不一样的东西。”为能够让舞台背景做到节俭而有效,他们在不断推翻、建立中创作舞美呈现。据了解,这张设计稿是张凯花了两个通宵赶出来的。

音乐系教师孙建国也加盟《茶人杭天醉》原创音乐的创作。他说:“首先,作为一名学院教师这是义不容辞的,而且做这些事也挺开心的。再者,本子不错。那钢是一名优秀的青年导演。我看过两次他们演出的片段,觉得很感动,为学生们感到自豪。音乐在该剧中的份量很重,而且时间紧迫,我会尽力去做,并希望能在创作中充分展现我的个人风格。”虽然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创作,孙建国老师一直希望能加强各系之间的合作,为教学、创作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他认为这也是对学院教学和学生素质的一种提高途径。

据了解,这是戏剧系第一次在排演话剧的过程中与音乐系进行合作,尤其是作曲部分。《茶人杭天醉》是原创话剧,因此更需要原创音乐为它作立体呈现。在该剧中,音乐作为戏剧行动的一部分,切实参与到戏剧中,与全剧交织在一起,浑然一体。 老师、美术系的张凯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棒,发自肺腑地感谢他们为《茶人》所做的一切。”采访最后,那钢说:“排演《茶人杭天醉》目的就是希望能在这帮孩子毕业前,共同创作一个剧本。”

 

三年的专业热忱、严谨的创作态度、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班底、全新的立体呈现……也许受到好评,也许不尽如人意,在还没有舞台呈现地时候,谁也不知道它最后会是什么样子。或许,这就是原创的精神,在保全思想内涵的情况下,让观众拥有美的感受。当它如蜻蜓点水般划过每一个人的心房时,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必然成为时光中最美的倒影,遗落心间,直至泪流满面。它像龙井一样,凄美、写意、空灵,像茶文化一样,清静、寂寥、苍古……

 hspace=0

hspace=0

hspace=0

hspac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