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杭天醉》是一部从剧本创作、导演、演员、舞台及灯光设计、音乐创作、化妆造型都为我校原创的话剧作品,讲述了清末西子湖畔的忘忧茶庄茶人杭天醉一生起伏跌宕的故事。在2008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综合展演季中,12月21日——12月23日,戏剧系学生在实验剧场公演并获得成功,让我们来听听台前幕后的剧组人员对《茶》剧的理解和感言。
导演:那钢眼中的《茶人》
对剧本与人物的解读:刚开始接触《茶》的剧本,很陌生,对茶人没有研究,面临二度创作的巨大挑战。为了对茶人有更深的了解,拜访了茶文化研究会顾问沈祖安先生与禅茶协会秘书长,并到茶博馆进行了一系列考证。同学们也通过反复研读小说原著,进一步熟悉和了解剧中演员的内心世界及《茶》剧所要表现的内涵。茶,乃清静无垢的精神内外世界。剧中的原话是:茶,乃清静无垢的佛陀世界。很有禅机的一句话。我在08年9月25日写的那首《寄天醉》的诗,这就是对《茶》剧的概括。主人翁杭天醉是一个胸怀宽广、特别能包容、有大格局、有担当、有抱负的文人,同时他又是懦弱的,但在更大层面上为了别人宁可牺牲自己。
最大的挑战:评话。据考证在话剧里用评话是首创,而它又是特别具有杭州地方艺术特色的东西。有人说在话剧中用杭州评话过于危险;也有人说颇有新意。艺术不是科学,而是学科,艺术需要创新探索,在《茶》剧中用评话是我们的一次有益尝试。让学生学会艺术创作要不怕失败、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相信梦想。
《茶》剧的启示与反思:杭天醉的一生非常短暂,统观这个历史阶段,1916——1928年这段时期,不过12个年头,北京政府换了五届。有七个人当过总统或国家首脑,其中有一个人当了两次,所以实际上等于八个首脑,又有四个短命的摄政内阁,还有一次昙花一现的短命复辟,共计二十四个内阁、五届议会、四部宪法,整个中华大地的子民,笼罩在深刻而普遍的幻灭感中。杭天醉短暂而坎坷的一生,是那个时代中国的缩影,他的这种结局也是必然的归宿。
那钢版《茶人》的特点:艺术是个性的创造,每个人的读解方式不同,就决定了戏剧方式的不同。但剧本还是莫江陵老师的,要多宣传原创的东西。对今年影视走向是比较满意的:一是孟导来了,二是集结了一拨人二度创作《茶》,和《思凡》完全风格迥异的东西。综合展演季的开展,提升了我院对外的形象,教学表演的多元化,也让同学们更多地接触多种艺术形式。
舞美设计:叶文志眼中的《茶人》
《茶人》搭建了一个综合演出的平台,在老师的指导下,舞台、服装、灯光完全由美术系的学生自主创作,通过对剧本的解读和与导演的沟通,领会导演的要求,体现最完美的东西。这种实践的机会带给学生宝贵的舞台实践经验,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帮助很大。
音乐创作:孙建国眼中的《茶人》
读完《茶》剧,感觉杭天醉的性格复杂而细腻,《茶人》剧情跌宕起伏,根据这些人物和剧本的特点,以及《茶》剧所要表现和追求的清静无垢的精神内外世界,和剧本主人翁的身份背景——茶人,确定了整个剧本音乐清秀委婉的创作基调,为剧本创作了二十多段音乐和两段插曲,紧密贴合剧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各出场景的变化情境。
演员眼中的《茶人》及感言
王惯汉(搓着):《茶人》是主线少、分线多,冲突矛盾不是很明显的戏,这出戏对我来说是“超脱”。在第一次谢幕时我哭了,付出的努力得到了收获,从杭天醉的生到死,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一样。感谢那老师,感谢《茶人》剧组所有人的努力。
傅克非(杭天醉):能够和这么好的导演、伙伴一起排练挺苦但挺开心的,最想说:“吃茶去。”
王丹妮(沈绿爱):感谢那老师赋予了《茶人》鲜活的生命,只是我们演员还不能把导演的意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还是太稚嫩了。
陈正源(沈绿村):《茶人这个》剧组那老师非常尽责,他对专业的态度,让身为他学生的我非常自豪。最想说:“当机会来临时,《茶人》准备好了!”
杨宇(吴茶清):众人皆醒我独醉。
陈冠宏(羽田):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我在《茶人》最大的收获。
胡畏(赵寄客):凡事尽力而为。排了这一出戏,我觉得收获远不止专业上的提升,另外还学到了很多,都是终身受用的东西。内心很感谢那老师,没有他,就没有《茶人》。
陈雅菁(乞丐):呆在《茶人》剧组,有一种家的温暖。
李诚(说书人):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哪怕没有人认同,我都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