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业演出到综合展演 从教学实践到创作创新——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举办“综合展演季”创作创新研讨会

来源:科研处 作者:周立波 发布时间:2009-01-15

起始于200811月上旬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综合展演季”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充分展现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成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2008年度“综合展演季”是我院集创作、教学和研究的优势资源于一体,进行“以剧节目为载体,以基地为保障,打造艺术院校应用性人才”的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次演出季代表性的创作剧目有戏剧系的《茶人杭天醉》、《思凡》,音乐系的《拥抱明天》,舞蹈系的舞蹈与时尚《位置》,美术系、文化管理系和影视技术系毕业创意展览等。当展演季落下帷幕之后,为总结交流本年度“综合展演季”中各专业系的创作、创新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的闪光点,探讨学院创作、创新融于教学的长效机制院,经学院部署,科研处组织召开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008年“综合展演季”创作创新研讨会。

114上午,研讨会如期在行政楼三楼会议室举行。院长何志云、常务副院长张鸿雁、党委副书记张锦才、副院长黄杭娟,各系部和相关处室负责人以及展演季主创人员出席会议。何志云主持研讨会。

何志云首先作了简短的开场发言。他指出,2008年“综合展演季”是由历年的毕业汇报演出一步步发展而来,是在经过院领导班子深入研究后提出“院、系两级分列,展示和提高并重”的指导方针指引下在各系开展的。2008年的“综合展演季”确确实实在以往的演出季、展演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高的明显标志就是突出了创作因素的融入和体现了创新的精神。

研讨会围绕两个议题展开研讨:一是探讨“综合展演季”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二是评议我院本次“综合演出季”系列创作剧节目在教学和实践上的成效,以期推动用剧目创作来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丰富实践教学内涵,创新高等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张鸿雁从学院和系部两个层面来分析2008年“综合展演季”在创作和创新上所获得的成果,提出本次展演季的几个特点,一是第一次清晰地划出了两个展演层面,二是整个过程注重细节安排,三是宣传资料风格一致,可圈可点。张锦才认为综合展演季已形成“品牌效应”,提出要把“综合展演季”做成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终结”,要展示学院教学成果,要照顾到所有的毕业生。黄杭娟从整个学院的角度谈论培养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和进行机制创新等问题,要求专业系要有总结、有改进,要协调创新与管理的关系。

美术系、舞蹈系、音乐系、影视技术系、文管系、戏剧系和基础部、宣教处、科研处负责人分别从不同角度畅谈2008年“综合展演季”在创作、创新上的收获和不足。

美术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季琳琳从教学的角度入题,谈论美术系如何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使教学与实践挂钩,创作于创新并举,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技能。舞蹈系主任韩磊介绍了舞蹈系策划展演季三场演出的思路;包铮剡老师谈到以“位置”为主题的舞蹈创作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音乐系主任黄明智就音乐系的10台晚会谈了院领导对音乐系表演节目的创新的重视,音乐系为此专门组织了一台创意音乐晚会“拥有明天”。音乐系副主任黄琦就创新对教师、对学生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鲜明、生动的观点。戏剧系支部书记、副主任梅跃进介绍戏剧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体现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以创作和科研为两翼”指导方针;赵鑫然老师介绍了《思凡》剧目排演中“从量化到质变,从创编到创造”的教学模式。影视技术系副主任刘发奎认为工科专业要做成技能竞赛,他欢迎其他系的学生加入到影视技术的技能展现中来。宣教处处长马向东提出“综合展演季”要做到泛与精的有机结合,既要搬演一些名剧名作,让学生得到熏陶和锻炼,又要推出自己的原创性文艺作品,重视创造性,提升社会知名度;还要有统筹兼顾的全盘意识、全方位的策划意识。科研处副处长张小敏从创作管理角度谈了对三个表演系的创作创新的认识,认为提升“综合展演季”质量,创作创新是关键,科研处创作管理将配合专业系创作创新工作,设计科学合理的立项申报程序,完善创作创新融入教学的机制,建议专业系集中力量打造集师生力量于一体、融教学、实践、创作和研究于一体的09年创作创新项目。

何志云在总结讲话中指出,通过研讨会,我们必须转变两个观念:一是要从毕业演出的基本观念转变到“综合展演季”的观念上来,二是要从工作上的互相扯皮转变到一起奔着创作创新、搞好演出的观念上来。他提出要求:第一,把2009年的“综合展演季”作为2009年的教学和工作计划一个有机部分,各系部要结合教学实践谋划2009年的创新方向点,设定2009年的创新计划和创新计划的具体呈现;第二,把“综合展演季”的实践意义和人才培养意义纳入到“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的内容之中

研讨会气氛活跃,与会人员踊跃发言,阐述自己对创作、创新的认识和看法。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