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浙艺学文鉴——书画装裱篇

来源:宣教处 作者:何艺 摄影:何艺(院学生记者团) 发布时间:2016-04-19

2016年伊始,一部叫做《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推开”了故宫的大门,将镜头对准了文物修复者的世界,以细腻、温和的方式展现这个特殊的职业。不到150万的投资,仅有三集的容量,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在豆瓣评分获得了9.5分的高分。为什么修文物的节目会有这么多人关注?今天咱们不点评这部动人的纪录片,我们将眼光从故宫投到将艺术职业学院来,这里有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此时此刻的他们,正在走一段与故宫文物修复者学习阶段重叠的路,学习文物鉴定与古籍修复。

故事的主角叫沈唐尧,来自15文鉴班,一个话不多的浙江建德男孩,但一和他谈起关于文鉴专业的话题,他就可以滔滔不绝。文鉴需要学的课程很多,其中包括书画装裱。书画装裱,最初起源于古人观赏、收藏绘画的需求,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装裱为一幅书画作品的最终完成赋予了仪式感。过程并不短暂,也不简单。

沈唐尧同学已经裱好画心的书画,他小心翼翼的将一张张摊开展示给我看。我惊讶于纸张的背面完全看不出来已经铺过一层生宣纸。为了画完其中那幅《地涌金莲》,他连续花费了一个礼拜的时间。


      书画装裱必备的工具:图二依次为用于做启子的竹片,羊毛笔,用于刷浆糊的排笔以及隔糊纸。图三依次为量杯,喷水壶,天杆以及便于上墙的棕刷。图四为仍处于制作过程中的的浆糊,浙艺的书画装裱,用的都是自制的浆糊。图五为15文鉴的同学在完成绘画作业。

文鉴专业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忙碌。带我去完书画装裱室,他紧接着又坐电梯去八楼上基础造型课。沈唐尧将这种生活看成一种常态,他很满足也很快乐。没有丝毫的抱怨。周末,他不是在寝室临摹《富春山居图》,就是在萧山与好友相约画画。他说话温吞,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文鉴专业赋予他的独特气质。由于课程忙碌,他没有时间向大家展示书画装裱的全过程,但他仍热心地向我讲述关于书画装裱的一切,因为这是他的热爱。  

看似平常的报纸,实质上是大家练习用的折纸,平时懒于去瞅上一眼的竹片,却是书画装裱中重要的起子。在这里,看似平凡的器物都显示着重要的作用,发挥着特殊的的价值。很多人赞叹挂在墙上的画,殊不知背后的装裱工序之复杂,而这些全凭装裱者的巧手与耐心。而正是因为书画装裱,使得作品延长了生命力。如果你想知道装裱过程,可以点击文末链接。这是沈同学找来分享给大家的过程详解。他为在浙艺学文鉴而感到很幸运,因为目前浙江省只有两所院校开设了文鉴的相关专业,一所是中国美院,还有一所就是我们的浙艺院。我们相信,这个小众而神秘的专业与职业群体,有朝一日会被更多的人去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