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和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共同主办,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主讲的《中国民乐创作的现状与发展思考》讲座在浙艺音乐厅开讲,全省各地音协和民乐学会负责人、音乐创作骨干和浙艺音乐系师生等两百名代表到场聆听。
中国民族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狭义地讲,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至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富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悠久的民乐创作走向与现状
讲座中,刘老师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民乐的创作走向。从湖北随州曾侯乙出土的编钟能看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乐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民族乐队基本以宫廷乐队、宗教乐队和民间乐队等几种演奏形式延续着。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上海出现了一种由30人左右乐队建制的民乐活动,大同乐会。大同乐会的出现,首次展现了近代大型民乐队的风貌和经典乐曲,开拓了大型民族乐队的生存与发展先河。此后,从30年代以刘天华、华彦钧(阿炳)为代表的民乐艺术创作,经过50年代彭修文先生的乐队成型,60年代前卫乐队的特色推广,到70年代文革中残存的凤毛麟角的民乐作品。可以看到,中国民族乐队及其演奏的各类作品,能够认真学习传统音乐文化遗产,较好地继承了优秀的民族音乐传统,创作演出一大批广大音乐爱好者喜闻乐见的,优秀的民族乐队作品。走过了从起步、成型、发展到被摧残到近乎停滞的这一过程。
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与繁荣,中国民族音乐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作品和人才。民族音乐界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应该以中国民族管弦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成就上来找寻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而理清模糊认识,明确发展道路,更全面地继承传统,更开放地学习、吸收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精华,建设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优秀作品。
艺术创作要有真情,有根基,接地气
刘锡津老师说,聆听艺术作品,可以发现艺术要发展繁荣,创造是最重要的。艺术的生命在于特色和创新,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同时指出智慧的中国音乐家所创造出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首先必须深深植根于本国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中,同时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将自己的视野扩展到全世界。这样才能不断创造出既是世界一流,又深具自己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从自身出发,刘老师也畅谈了自己在创作生涯中的些许感悟与在场的专业人士和普通听众们分享。首先,创作要有真情实感。创作出来的作品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如果没有真实的情感去表达,你让听众听你的东西,肯定味如嚼蜡。你只有真正做到有感而发,做到了情感的真实宣泄,这样你的作品才能长久地垂青于民众心里。
其次,创作要有根基,接地气。创作的根源是扎根生活,要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经历去创作作品。刘老师说他本身从黑龙江创作起步,在汲取了民族文化元素与人文底蕴的基础上,与现在作曲技术作进一步融合,然后重新创新,创造出一种既民族又能够超越国界的创作模式,既通俗易懂,情趣高雅,艺术含量高深,又可以为人所接受,让所有的华人,甚至包括一些外国人,都喜欢他的作品。例如他的艺术创作《鱼尾狮传奇》与《北大荒人的歌》,这些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代表民族的特征,又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能够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