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即将结业,看结业展上那些巧手慧思

来源:宣教处 作者:王玲瑛 摄影:潘艺鑫 发布时间:2016-06-23

 

 

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书画装裱、古籍修复技艺方向)”经过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近一个月培训,明天即将结业。今天下午学院在8号楼举行了非遗班学员结业成果展。

展览呈现了书画装裱、古籍修复、石雕泥塑、拓印等领域50余位优秀非遗传承人群学员及各领域导师作品。从水里抢救出来的拓片、磨了一个星期的石雕螃蟹、把校园落叶拓得宛如牡丹的拓片、和同学合作装裱的长卷、纪念这次学习经历雕刻的印章……到了现场你就会发现,传统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创新也可以信手拈来。

书画装裱是对书画的“深加工”,要求装裱的人也懂书画,这次培训班特意邀请了陈振濂等名家讲授“书法文化”等,对学员的书画及装裱进行指导。毕业展上,学员各显所能展示了自己的书画涵养,陶瓷作品上用毛笔勾勒出一片荷叶,小荷才露尖尖角旁边,是一尾游动的小鱼;一两米高的长卷画起来也得心应手,有河边梳妆的姑娘,也有擎荷倚坐的佛像;还有心思巧妙的,把开学第一天同班学员画的兰花装裱成古朴的斗方。展出这件作品的施福兴说,“这幅画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在材质,元书纸一般是用来练字的,画画的不多。以前我试过彩墨画,这次想试试水墨花鸟。”恰好开学试笔时同学马优夫在元书纸上画了一枝兰花送他,施福兴就请他题跋用印,装裱成一幅正式的作品。苍黄色的元书纸上是墨色兰花奇石,配上银青色花绫装裱,别具一格。

在结业展上,同学之间合作的作品非常多。周永勇是有20多年装裱经历的非遗传承人,这次和同学合作装裱了《金刚经》长卷,“我们用花绫手工装裱的,时间紧张,算难度比较高的一种装裱,比较有挑战。”周永勇说,为了纪念这次合作,同学还现雕了一个印章“勇炉合制”。“我这些年其实一直在求学,陆陆续续拜了几个师傅。这次培训班上,非常荣幸听到了汪自强老师授课,以往有些困惑的地方,在听课时感觉抓到了一点灵感,最幸运的是以后我还能继续向老师请教。”

这个非遗班藏龙卧虎。在8105教室,来自舟山的楼建军展出了自己的系列莲花石石雕。莲花石是产自舟山普陀莲花洋的一种特别的黑石,楼建军把它做成了砚台、螃蟹和竹报平安石雕。在一边看展的学员赞叹石雕特别细致,竹报平安石雕上卧着的蝉栩栩如生,螃蟹两只眼睛特别传神。来自丽水的巫画传承者郑王义特别多才多艺,他擅长国画,也擅长泥塑。他说,泥塑是祖传的手艺,“传到我已经是第五代了。做泥塑的工具都是古董了!”他已经60多岁,是班里年纪排第二的学员,遇到学习机会依然抓紧时间进修钻研和不断锤炼。郑王义展出的作品也特别多,有国画,有泥塑,泥塑的青蛙、田螺咋一看和真的一样。

展览明天依然在8号楼8105、8204和8208教室举行,是一次难得的观摩机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