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之畔,以苏东坡文化为魂的宋代美学驻场演艺秀《西湖东坡》,以全年112场的演出规模,成为杭州文旅融合与艺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张新名片。作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与杭州演艺集团联合打造的深度产教融合项目,它不仅是一场文化演出,更开创了“一戏百演、一练一年”的产教融合新范式,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百场演出,长线探索:
从“试验”到“样本”
《西湖东坡》驻场秀作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青年实验艺术团首个年演出场次突破百场的产教融合实践项目,其背后是校企战略合作的深度推进。2024年末,校企双方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达成合作意向,召开多次专项论证会,从项目可行性、教学适配性、学生安全保障等维度进行科学评估,确保项目在育人机制、风险管控、权益保障等方面形成管理闭环。
路演宣传。
2025年3月,剧目在杭州东坡剧院正式上演。项目面向全校广泛发动,吸引演艺与教育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设计学院等多个专业百余名学生参与。创新实施的“学生建组—ABC岗轮换制”,将参与学生分组后按教学计划与演出安排交替上岗,既保障了剧目持续演出,又实现了“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演艺与教育学院领导关怀。
全年112场的全真市场演出,使该项目成为学校艺术实践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实战教学平台。“第一次站在专业舞台上,得知观众都是购票入场,压力很大。”一位参演学生表示,“经过一场场磨练,现在登台更加从容自信了。每场演出收获观众的不同反馈都是独特的艺术体验,这种宝贵的成长经验在传统课堂中是难以获得的。”
深度协同,制度保障:
从“合作”到“共生”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校企共同构建了完善的演出待遇与管理制度。项目明确演出补贴标准,并根据节假日及寒暑假场次补贴浮动。同步实施“弹性学分”政策,参与学生可置换两门选修课学分,并在评奖评优中优先考虑;在强化职业素养方面,项目严格执行奖罚分明的管理机制,对违反演出合同和剧院管理制度的行为予以相应处理,让学生在真实市场环境中树立契约精神和责任意识。
学生在舞台技术岗位工作。
企业派驻资深导师驻场指导,建立“问题日反馈”机制,及时解决演出中的各类问题,形成一手《驻场演出实训指导手册》。项目组定期召开演出问题反馈会,动态调整排练计划与教学内容,形成“教学相长、演训互促”的良性循环。此外,项目积累的宝贵实战资源被系统性地转化为教学案例库。这些源于真实场次的“活页”教材将被直接引入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使课堂教学与行业前沿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了“演一部戏,进一大步”的教学成效。
“我们不只是用人方,更是育人方。”杭州演艺集团项目负责人张运智表示,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学生在真实岗位中快速成长,企业也获得了稳定、高质量的人才支持。"这种深度协作机制,正推动校企关系从简单合作走向价值共生。
文化赋能,城市名片:
从“西湖IP”到“杭州样本”
《西湖东坡》驻场秀是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项目主动对接演艺经济新业态,以服务区域文化产业为宗旨,践行“产业引导教育、教育支撑产业”的育人理念。
剧目深度融合西湖文化与东坡精神,通过沉浸式演出、文旅联动和新媒体传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截至目前,项目累计观众超4万人次,相关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600万次,多次获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实现了文化传播的“破圈”效应。
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跟着演艺游浙江”“诗路文化带”等主题合作,助力浙江省演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浙艺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