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踏上天寒地冻、白雪皑皑的井冈山,我们的心情便有了一种庄严肃穆,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映现出毛泽东的这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队伍中不少同志在高亢地吟咏着这首词,凌云气慨顿现。在去岁之末新年伊始的这个寒冷季节走进井冈山这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让我们感受到意义的不同一般。 由我院党委组织的全院在职党员赴革命圣地井冈山参观学习活动,是在近年来最为寒冷的气温下度过的,然而寒冷抑制不住我们心中的激情和兴奋。 车上的音乐播放的是熟悉的红色革命歌曲,驾驶室供奉的是毛泽东的铜像,这一切让我们未达井冈山,便仿佛聆听和触摸到了革命圣地的英魂。 通往井冈山的盘山公路曲曲弯弯,山路两侧,满是被白雪覆盖的杉树和毛竹;放眼远望,层峦叠嶂,层林尽染,与春天“绿的大山、翠的林海”的井冈山相比,自有另一种傲然凌寒的独特气质。 我们首先来到位于井冈山西北面的小井红军医院旧址。走进这座杉木皮盖屋面、全木质结构的两层红军医院,看着席地而铺的破旧草席、单薄的军装军帽以及各式简陋的医疗用具,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70多年前的红军战士在这里疗伤治伤的艰难而感人的情形。房间的四周挂着介绍文字图片。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在此兴建红军医院。军民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建造。印象颇深的是,红军医院的党总支书记曾志其时已怀孕七个月,还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起上山砍木头、背木头到小井村。这年的冬天,红军医院建成,想必也是穿上了如今日般白雪的盛装吧? 红军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药材和医疗器具大多是医务人员自行采集制成,木头、竹子制作成了镊子、消毒盆,土布成了药棉,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镖和切菜刀当作手术刀,木匠用的小锯子成了截肢手术的骨锯,消炎药水的替代品是食盐水、石灰水。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是,红军师长张子清大腿负了重伤,住在小井医院,悄悄将医生每天发给他洗伤口消炎的食盐藏在床铺下,当根据地食盐完全断绝时,他把所藏的食盐全都捐给急需的重伤员使用,自己却因伤口溃烂而牺牲。张子清献盐的感人事迹悄然无声却感天动地。在艰难岁月里,红军医院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克服了无数困难,治好了一大批伤病员重返前线,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书写下凝重的一笔。1929年1月,井冈山军民第三次反“会剿”失利,敌军占领小井村,烧毁了红军医院,枪杀了来不及转移却又宁死不屈的130多名红军重伤员。惨绝人寰的血色一幕被定格在历史的记忆中,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们所见到的红军医院是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重建的。我们聚集在红军医院前合影,为的是要记住历史的这一刻。 离开红军医院,我们驱车往山上继续前行。结了冰的路面使我们的前行变得非常小心翼翼,伴着上下坡时汽车偶或打上一点滑,或缓慢穿过被大雪压得弯了腰的毛竹,车中人就会留下一连串的叫声,自然也有泰然处之的,欣欣然拍照摄像的。美景总在险势处。导游说现在大雪封山,是旅游淡季,果然所到之处只有我们这支队伍。而我们却觉得唯其路途艰险寒冷,倒更能领略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难。 我们来到百竹园和造币厂。造币厂是一座毫不起眼的黄色土屋,它的右面是百竹园。玲珑巧致的百竹园布满了雪,竹林伴着白雪优雅地舞下了腰,阳光下雪景和竹景交相辉映。登上小山顶亭子的同志意兴盎然地摆弄起照相机,雪中美景信手拈来,皆成佳品。显然是不满足于只能做美景的记录者,童心未泯的我们打起了雪仗,成为雪景中活跃着的一道风景线。几位院领导此时便成了大家“一二三”口令喊出后齐刷刷集中投掷雪球的目标。参观,学习,加上井冈山“实战”实践,我们游玩得兴致勃勃,不亦乐乎。 汽车盘旋中,我们又来到位于黄洋界境内的大井毛泽东旧居。看似寻常的房屋,因为有着这一段不寻常的历史记载,在我们的眼中就显出了神圣。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就是住在这里指挥作战、发出号令的。看一看他们简陋的卧室,感受一下战火纷飞的岁月,站在旧居中的我们显得寂静而虔诚。我们所看到的房屋依然是后来修复的,原屋和小井红军医院一样,在1929年遭敌人烧毁。唯一能真实记载当年情景的是仅剩的一堵当年会议厅的残墙,在修复房时被嵌入新墙中。于是我们看到一半是白墙一半是布满弹孔的土墙这般奇特的景观。在院子里毛泽东的青铜塑像前,我们与伟人合影;在毛泽东读书石上,我们依次坐上一回,体味伟人当年的心境。 有五潭十八瀑之称的龙潭位于茨坪北面七公里处,龙潭以瀑布数量多、落差大、形态美而著称。在导游的解说中我们对龙潭有了憧憬,及至到了目的地,才发现由于天气原因,景点暂时关闭,下龙潭的索道停运。这多少带来些遗憾。有同志难抵美景诱惑,步行下到了第一潭拍照,匆匆赶回后,他们的相机中多了不少冰山胜景,也多了些美妙的回忆。 黄洋界一直是我们一路上念叨着的,也一直是大家心头的一个悬念:这著名的“炮声隆”的地方我们能身临其境吗?结果是失望的,大雪封山,我们最终是没能登上黄洋界。后来不少同志买烟,买的就是“黄洋界”,也许这多少能弥补心中的遗憾吧? 这一晚,是2004年的最后一夜。我们下榻在井冈山中心地茨坪,这里是一个“九山半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典型山区市。在当地的一家宾馆,经历了冰雪井冈山的我们品尝起南瓜汤、红米酒这富有井冈特色的红军餐,其味无穷,胜似山珍海鲜。 晚饭后进行的迎新年联欢晚会上,院党委副书记林国荣和常务副院长俞志达作了新年致词。院领导班子成员排成一行手持鲜花表演的模仿秀令人捧腹,音乐、舞蹈、戏曲专业老师你方唱罢我登台舞,专业水准的表演,诙谐幽默的呈现,伴之以满场的喝彩和闪烁不停的镁光灯,宾馆的餐厅被我们的喜悦热烈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宾馆服务员和厨师们站在一旁也享受了一次迎新年的艺术大餐。 二、 在井冈山我们迎来了2005年的第一缕曙光。新年第一天天气晴好,我们从宾馆出发,步行来到位于龙江江畔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仰望烈士陵园,依山而上,巍然壮观,宋任穷题写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九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我们在纪念堂前整齐队伍、举起拳头,面向党旗,在林国荣副书记的领誓下,庄严地重温入党誓词。 烈士纪念堂前摆放着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单位敬献的花圈,影壁上毛泽东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几个大字震撼着我们的心。我们观看着纪念堂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井冈山英烈们的图文介绍,解读着流芳百世的井冈山精神。 沿陵园拾级而上到达山顶,我们在山下即远远眺望到的那座巨幅雕像就呈现在了眼前。这是一座金黄色铜雕为主体的纪念碑,褚红色的底座上有邓小平题写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铜雕的火焰图案昭示着井冈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烈士陵园建于1986年,从1986年到现在一共安放了16位从井冈山走出去的将帅的部分骨灰,迁葬了6位井冈山著名英烈的遗骨。在这些革命先烈中,就有陈毅、谭震林、滕代远、杨得志等,还有当年著名的英烈袁文才。陵园里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和一众英烈们的铜像神态逼真地屹立着,与伟人和英烈们合影此时成了我们的一种精神的享受。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毫无疑问是最为全面的关于井冈山革命历史的综合馆了。我们井冈山之行的最后一站就在这里。 走进这座飞檐挑角、砖瓦结构、既有秀丽典雅南方特色又具古色古香民族风格的建筑,我们感觉到了历史的凝重。博物馆建成于1959年,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博物馆。馆内有七个展厅,分为序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恢复、坚持井冈山的斗争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等几部分内容。我们观看井冈山革命史录像片,围聚在立体沙盘作战图旁听讲解员讲述当年井冈山革命形势的发展,探讨马克沁重型机枪如何从敌军手中缴获,揣摩红军的生活用品如何使用,土制的军服军旗、朴素的宣传标语、自制的各式武器……一件件的历史文物和翔实的历史资料,让我们深切了解到艰苦卓绝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史。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史在我们面前重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中国革命在从城市转向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随后,朱德、陈毅、彭德怀和滕代远等先后率领队伍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胜利会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会剿”和经济封锁,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就在这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井冈山的斗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它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确是名至实归。 比之于前一天的旧居遗址实地参观,这一天我们是在陵园和博物馆里度过的,大家更多了许多的理性,有追忆,有钦叹,有思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将在今年展开,面对井冈山先烈们的英魂,更能激发我们去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冰雪井冈山之行,对我们的思想和精神是一次历练。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当我们坐上归途的列车,心中默默吟咏的是毛泽东的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是40年前毛泽东重登井冈山时所作,而在我们心中,却祈望着来年重登井冈山,去聆听响彻历史长河的黄洋界的炮声。 |
冰雪井冈山——我院教职工党员赴井冈山参观学习随记(附图)
来源:. 作者:马向东 发布时间:2005-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