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5月23日讯:听一位我很欣赏的年轻同行说,话剧《安妮日记》“没啥看头”,顿时对看这个戏的兴趣大打折扣。心想,一群刚刚毕业的大专班年轻学子演不好这样题材的戏,也属意料之中!但此剧是杭州市文联与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倾心奉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重头戏,于是硬着头皮邀请了一位老友前往红星剧院共观,心忖:至少了解一下“日记”是如何搬上舞台的也好。
出乎意料的是:剧场灯光转暗,伴随着巨大天幕上“二战”纪录片片段的映现,轰炸爆破声骤然大作,光炬与浓烟闪烁交错中,那间藏匿八个犹太人的幽暗阁楼和人物出现的最初几分钟里,我们就被深深吸引住,直到两小时后的终场。灵魂被激荡,热血被沸腾,思索被引入深处……真是出乎意料的收获!
稍稍读点书的人都知道:迄今在全世界发行了3000万册的《安妮日记》,是13岁荷兰犹太小姑娘安妮·弗兰克为逃避希特勒魔爪,与父母、姐姐及另一家共八人躲藏在阿姆斯特丹的普林森格拉赫特街263号几间阁楼上的25个月期间写的。在“二战”结束前夕,因楼下一名清洁女工的告密而被盖世太保逮捕。安妮于16岁的花季被虐杀于卑尔根-贝尔森法西斯集中营。安妮的日记不仅仅是一个纳粹占领下的荷兰犹太人灾难生活的见证,同时也是一位花季少女成长期的心灵耳语。一位外国评论家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下去,而这个低低的、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话……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让我钦佩的是,青年导演那钢执导的无场次话剧《安妮日记》,把这一切,紧凑、传神、鲜明、流畅地浓缩在八位演员两个小时的表演之中。紧揪观众之心、让人为之跌宕的不是情节(整个戏极少情节),而是情绪——这情绪当然离不开阁楼外战事的变化,但主要是因阁楼内的八个人物的性格冲突所产生的。八个人物人各有貌,他们之间的矛盾所反映出来的自私、怯懦、宽容、同情以及两代人的互不理解,又都是普遍人性的揭示。非常事件并未改变阁楼里人们的本性,相反正因其“非常”更加彰显。阁楼成了社会的缩影,小姑娘安妮正是在这时时笼罩于恐怖气氛的“社会”的人际关系中渐次成长的。安妮的心路历程真实、自然得令人心跳。她是整个戏(也是整场灾难)的耀眼的亮色。她对自由和美的向往,对生活的希冀,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以及朦胧性爱的萌发,让人们于屠杀的威胁中体悟到勃勃生机。这就是话剧《安妮日记》魅力之所在。漆黑舞台上,灯光设计师几次聚光于安妮与彼得的情感场景,安妮得到初吻,灯光在她脸上变成了飞旋的光轮,强烈烘托出这种因爱情而昏炫的心情。正因如此,当八条鲜活生命纷纷倒于突然闯入的盖世太保的乱枪之下,安妮的美被撕成碎片之时,对纳粹的仇恨和控诉在观众心中喷涌而出(话剧以枪杀替代了他们被捕送集中营的事实)。
我喜欢话剧又怕看话剧,因为受不了那种“话剧腔”,特别当演员抒情或豪言壮语之时,用杭州话说往往会“汗毛子管操体操”。但这种感觉在整场演出中一次也没有。从头到尾,对话连着对话,没有片刻停顿,没有让你别扭的台词。语言全部口语化,个性化,还不时爆出一点幽默让人于沉重中会心地笑。对扮演中老年角色来说,演员显得过分年轻,但表演得让人舒服。我真服帖演安妮的林可可。她简直就是个13岁的小女孩,活泼、天真、任性、特立独行又善良可亲。表演极为自然而有分寸。
当演员们仍然带着剧中的神情于浓浓硝烟中沉默地一一谢幕时,观众情绪达到最高潮。尽管没有满座,但看得出全部投入。
让观众尴尬的是,八名黑衣黑帽阴沉着脸的盖世太保也来谢幕(戏开始时他们低着头分别站在两个观众入口处),该不该鼓掌?当你尚未决定,他们却“嗖”地一声各自扯去左臂上的纳粹袖套扔在地上,这一悔悟的动作终于使掌声四起……
走出剧院回家,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文联的老友表达感想之后,依然心潮翻腾。这种心情,1949年以来,只有在看完上影剧团的《雷雨》,北京人艺的《哗变》《狗儿爷涅槃》,以及奚美娟和吕梁演的《留守女士》之后才有过的。无奈,又打开影碟机重看长达三小时的电影《安妮日记》,直到凌晨。
黎明时分,我在想:这仅仅是一个戏吗?不。这是真实的历史——过去的生活。它真的过去了,不会再重复了?600万犹太人生命的丧失,是希特勒的罪行。但仅仅是希特勒之过吗?是什么使希特勒得逞的?奥斯威辛之后就没有大屠杀了?那么,红色高棉怎么解释?卢旺达、科索沃怎么解释?而远在奥斯威辛之前的卡廷森林和秘密监狱里的万千被屠杀的波兰军民又作何解释?大屠杀仅仅是几个独裁者的残暴举动?原本有能力制止暴行的国际社会有没有责任?今天我们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悼念犹太人和一切死于战争的亡灵,不仅是纪念的问题,更应是汲取历史教训并采取有效措施的问题。
看戏之前听说有“盖世太保”守门的设计,觉得新鲜。入场时询问检票的女孩:盖世太保在哪里?问了三遍,她根本不懂“盖世太保”四字。我从心底感到一阵透骨的凉!这不能怪这位小姑娘,不能谴责她无知。今天谁“有知”?青年女子穿上印有纳粹标志的T恤上图书馆;“大眼睛”明星着日本军旗服为杂志拍摄封面照;企业老板独选“九一八”开张祝福“就要发”……
而在国外,俄罗斯新婚夫妇双双到红场无名英雄纪念碑前献花;德国青年常常因祖辈是纳粹而深感负疚;日本小学生念念不忘“原爆”之灾……而我们呢?《狼牙山五壮士》从教科书中撤去,过时了!赶快换上武侠小说……
悲凉吗?悲凉!但今晚我看到,《安妮日记》既然演得那么动人,主创人员一定都很投入,一定有很深体会。而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十分年轻的青年人!他们能够对这个戏、这段让人类刻骨铭心的历史有共鸣,那我们的民族还是有希望的。我从冰凉的心底萌生出了一丝暖意,在这黎明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