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天需待新松茂 辉煌更期后来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晓浤 发布时间:2007-08-22

 822日,第三期全省青年表演人才(戏曲老生)高级研修班圆满落下帷幕。结业典礼上,从全省16所院团推选出的20名青年戏曲老生演员拿到了一张张鲜红的结业证书。

87日至22日,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承办的第三期全省青年表演人才(戏曲老生)高级研修班在浙艺职院举行。今天,20名学员已全部完成既定课程培训。通过学习,学员们的思维观念进一步转变,专业技能得以进一步加强,综合素质有了进一步提升。15天的高强度集训,15天的奋发拼搏,15天的孜孜以求,其中有苦,更有甘甜。

22日上午,本期高研班结业典礼暨专业汇报演出在浙江实验艺术剧场举行,学员们通过剧目展示、身段走边、想象练习、即兴小品等充分展示了15天来的学习收获。赵和平、杨越光等省文化厅领导,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领导和各院团的负责人出席典礼,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尤炳秋主持。学员代表陈伟作学习小结,抒发体会,畅谈感想。戏剧系主任支涛做教学总结汇报,总结本期高研班的特色和取得的收获。颁发证书之后,一场专业汇报演出随即举行。

话剧和戏曲历来是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一对孪生姐妹,培训中,上海戏剧学院的张金娣老师选择了想象力、交流、舞台行动等比较重要的话剧表演元素,对学员进行训练。演出首先展示的“想象练习”就是这样一个环节。20名不同戏曲剧种的老生演员在舞台上即兴发挥自身能动性和创造力,时而如漫步林荫道,时而如跋涉冰雪中,时而又如迈过泥泞的沼泽地,根据不同情景,他们通过自身理解和想象做出不同的肢体动作。而在随后的舞台行动练习和交流小品环节,学员们生活化的动作和语言迥异于戏曲的程式表演,几乎看不出那是20个戏曲演员。在四组《洗浮山·走边》和五组剧目《徐策跑城》的展示中,学员们一招一式规范严谨,毫不含糊。京剧规范的程式对学员们的训练大有裨益,而以做工为主的麒派代表作之一的《徐策跑城》,尤其讲究髯口功和台步。这对越剧女老生而言,更增强了她们的表现力。来自上虞小百花越剧团的孙伟娟如是说:“京剧老生的表演正好弥补了越剧女老生所缺少的分量。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观众那么喜欢京剧的老生。在今后表演中,我要把学到的髯口功和台步运用进去”。

结业典礼上,学员还为老师送上了一束束鲜花,年届古稀的赵麟童老师则将自己亲笔签名的二十张照片分赠学员。厅党组成员、副巡视员赵和平代表省文化厅对学员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深情寄语全体学员,“人生中有许多个15天,但能作为人生一个记忆点,这样的15天并不多。在这次学习中,我一直感到有一种动力在触发我们前进,有一种精神在敦促我们前行。它来自于我们的老师,更来自于我们的学员,这种精神就是‘新松精神’。”他表示,这个15天不能停留在记忆里。对研修班而言,今天并非是一个句号,而将作为一个新的出发点。希望学员们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成为一个德艺双馨的人;希望院团多给学员一些实践机会,使其真正在演出中获得成长。

本届高级研修班高研班通过课程教学、专题讲座、观摩新剧、论文交流、专业汇报演出等多种教学形式,对学员进行了针对性强、信息量大、多侧面的重点教学和强化训练,使学员通过学习达到 “综合发展,全面提升”的目的。研修班邀请著名麒派表演艺术家赵麟童、上海京剧院著名武生演员奚中路、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张金娣老师主教专业课程,邀请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逯兴才、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燕升、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何志云教授、著名戏曲导演杨小青等专家学者为学员开设专题讲座,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大量汲取多方养分,提高专业技能,增加学识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修班更为学员开设《论文写作》课程,组织观摩舞剧《阿姐鼓》和都市浪漫越剧《茶花女》,使学员拓宽艺术视野,提升创新思维。而且,研修班上,京剧、越剧、绍剧、瓯剧等剧种老生行当的演员齐聚一堂,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高研班的20名学员分别来自5 个戏曲剧种的15所院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分外重视这次学习机会。八月酷暑,炎热难当,即使身处有空调的教室,脚穿高靴、身着蟒袍的学员们也常常练得汗流浃背。除正常的上课时间外,学员们还在15天中夜以继日、刻苦练功,无论是去观摩新剧等车的路旁,还是在宿舍的走廊、楼梯,都能看他们练功的身影。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一种无法言谕的责任,这份责任催促他们在戏曲道路上只能奋勇向前而不能稍有懈怠。对于15天的学习,学员们纷纷表示:“半个月的魔鬼式训练,苦中有乐,收获很大”,“使我对坚守老生行当更具信心”,“学了《徐策跑城》,对京剧麒派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奚中路老师教的‘走边’,加强了功架和力度”,“通过学习让大家形成了开动脑筋的习惯,懂得如何释放自我”……

本期高研班一如既往地受到省文化厅以及浙艺职院领导的重视和关怀,杨建新、赵和平等省文化厅领导以及学院领导亲临现场,切实指导培训工作。开学典礼上,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给学员上了第一课,提出要珍惜机遇、好自为之,并勉励学员要胸怀大志、吃苦耐劳、善于领悟、刻苦学习和勇于创新。领导的期望和要求极大地鼓舞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更增强了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半个月高起点、严要求、大力度、短时间的强化培训,学员们收获了累累硕果。文化大省建设和人才培养工程为戏曲艺术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新松计划的实施更使得青年艺术人才拥有了快速发展的通道。擎天需待新松茂,历届高研班是对青年优秀表演人才的一种整体打造,该班将各剧团最优秀的青年演员聚集在一起,延请名师,强化辅导,以期打造一支戏曲表演人才精品队伍。相信不久的将来,从历届高研班走出去的学员中,将出现当代艺术领域的参天巨树,出现新一代戏曲界的领军式人物。

“台上振兴,台下冷清”这是当今戏曲界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青年戏曲表演人才的流失更十分严峻。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要坚守戏曲这条道路,殊为不易。但是,从这些青年演员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一种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的“拼”劲。我们也欣慰地看到,在戏曲舞台上,依然有许多坚守的年轻身影,他们甘于寂寞,他们的肩上承担着戏曲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在今天这个舞台上,在历届高级研修班中,我们分明看到了这种执着精神的延续,看到了一双双坚定如磐石的眼神。也许,戏曲的希望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