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革命的火种学习严谨的作风

来源:团委 作者:祝雨萧 发布时间:2007-09-25

 

    军训结束的那声“解散”的口令仿佛还依稀回荡在耳畔,脱下绿色军装的我们告别教官和训练场,就要回到平常的生活里了。这个周日,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全体标兵参观武警一支队三中队所在营地,真实感受部队的军旅生活。

 

英雄连队忆英雄

    923日上午八点三十分,校车缓缓驶进学校大门,站在雨中等待的31名同学们掩饰不住兴奋的神情,踏上了前往军营的路程。

    营地位于钱塘江大桥下,门口站岗的哨兵腰间佩着手枪,目视我们走进这个神秘严谨的地方。部队领导带领同学们进入“钱塘江守桥模范中队事迹陈列室”参观,并且由一名战士为大家详细介绍中队事迹。一进正门,就看到蔡永祥烈士的半身像立在巨大的屏风前。陈列室有三个展区,分别是“光辉历史”、“永铸忠诚”和“阳光沃土”。

同学们认真倾听战士的讲述,从墙上的图片与解说词中我们得知,这支队伍的前身曾参加过淮海战役,解放杭州等战斗,立下过赫赫战功,拥有多种荣誉称号,是一支功勋卓越、具有优良传统的英雄连队。

    这支连队从1950年开始守卫钱塘江大桥——这座由茅以升先生设计,中国人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大桥。他们中涌现了“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蔡永祥”、“中华见义勇为先进分子——龙金华”等烈士,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大桥的安全默默付出。守桥爱民,是他们的铮铮誓言,抗洪抢险、打击犯罪、维护正义,是他们的果断行动。

    在陈列室里,我们看到许多熟悉的标语,“取得第一是胜利,取得第二是失败”,“守好一座桥,培养一批人”,“人生之路,大桥起步”,我们曾在军训里听到教官讲过,现在亲身经历这种氛围,更是受到巨大的鼓舞。1983年以来,这支英雄连队从江中救起遇险群众、轻生者343人,排除重大险情33起,收留送返迷路儿童167名,抓获不法分子100多名。继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我们看到陈列室中无数的奖状和锦旗,还有江泽民、李鹏等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其中,国务院于19961214日颁发的“钱塘江守桥模范中队”的锦旗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后,我们在展厅里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摄录的《忠诚卫士》记录片,蔡永祥烈士为保卫钱塘江大桥壮烈牺牲的事迹深深震撼了我们。

 

这里,纪律严明

    离开陈列室,我们走进了战士们的营房。只见一个班八张床,床上只有叠得整整齐齐的军绿色被褥和摆放得端端正正的军帽。战士为我们示范了一下内务整理,如何把一条被子叠成“豆腐块”:先把被子折叠并抻平,对折之前托出一个拱形,折好后把边缘每一个棱角都拉出来。同学们看得目瞪口呆,“叠被子是个体力活啊”。

    起居室里的桌子上摆着一列水杯,洗手间的抹布叠得跟肥皂一样,连杯子里的牙膏牙刷都是朝着一个方向摆的。想到教官教我们整理内务时露出的无奈的笑容,原来我们离真正的军营训练还有那么长的距离。

    除了卧室,营地二楼还有体育活动室、学习室、图书阅览室、游艺室,丰富着守桥官兵们的生活。勤务值班室里有一台监控设备,一名士兵在站岗,隔壁就是武器库,同学们好奇地看着这一切,一丝不苟的军事生活,简洁朴素的部队营地,是连队给我们的唯一印象。

    军训时,教官教我们唱军歌,《爱警习武》里面有一句歌词叫做“战士最爱练兵场”,走出营房以后我们终于看到了练兵场。练兵场有沙袋、健身器材、木人桩、翻墙等等,同学们普遍对“拳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排与肩齐高的横档,上面有八个大小相等的绿色软垫,垫子中心是红色的圆形,是战士们用来练习拳击的设施。无论男生女生,都在“拳把”上小小地试了下身手。看着这些设施,不由想到战士们厉兵秣马、捍卫国家的身影,对军营又增添了一份景仰。

当晚,同学们还跟武警一支队三中队全体官兵举行了联谊晚会。参加晚会的同学和部队官兵都使出浑身解数,表演了精彩的节目,晚会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这次联谊晚会加深了部队与我院同学的情谊,为今后双方共同举办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离开军营,与支队官兵挥手作别。当车子再次经过钱塘江大桥,同学们觉得心情已经完全不同。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曾在这座桥上来来往往那么多次,都不曾留意桥头那两个坚实挺拔的身姿。今天,当同学们了解这座桥的历史,了解守桥官兵几十年如一日地守卫着这座大桥,了解曾有人为了这座桥而献出青春和鲜血,突然觉得这座桥那么美。

    这种美,不只是横跨钱塘江的气势,不只是六和塔下的灵秀,它凝结了几代守桥官兵的信念和虔诚,因此显得荡气回肠。如《忠诚卫士》里的赞誉,“桥本身是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但是因为有了守桥官兵们,所以桥也有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