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我国民族器乐艺术的普及和发展,传承少数民族乐器与乐种,发现、选拔优秀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人才,文化部组织举办的“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三届全国民族乐器演奏比赛”于8月29日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我院代表团有10个节目参赛,最终获得两银一铜和一个优秀奖的好成绩。
踊跃参与 积极备赛
“文华艺术院校奖”在全国民乐各类赛事中称得上是最高奖项,并且它是为艺术院校学子而设的,犹如民乐界的“奥运会”,因此该比赛得到学院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经研究,学院决定由科研处牵头,与音乐系、附中共同完成此次比赛。这对民乐专业学生来说,能有机会参加这么权威性的赛事,是值得庆幸的。于是,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全院共有两个合奏节目、21个少年组独奏节目与15个青年组独奏节目参加
学生们一边怀着期待的心情积极准备,一边仍要保持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迎接期终考试,最终,在期末时我们接到了大赛组委会发出的入选复赛的名单,共有九个节目,分别是四个二胡独奏、二个笛子独奏、一个古筝独奏、一个扬琴独奏和一个丝弦五重奏,均来自附中。由于时间紧迫,附中专门制定了一套假期备赛集训一个月的方案,分7月10日至7月25日和8月5日至8月20日两个阶段进行。排练期间,学院还邀请上海音乐学院有关专家前来指点、润色。这次比赛对参赛同学来说是一场全盘考验,一项自我挑战和一次成长历练,同学们,加油吧!
勤学苦练 争创佳绩
这次比赛在选手参赛曲目上是有规定的,独奏选手在复赛与决赛中要分别准备两首曲目,其中一首为规定曲目、一首为自选曲目。这就意味着,我院入选的8名独奏选手每人都要在这短短一个月集训时间里准备四首曲子,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独奏中的各个组别均设有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凡进入决赛未取得名次者均获优秀演奏奖。另外,丝弦五重奏没有复赛,直接举行决赛。全国还有12支组合要与我们这支参赛队伍进行激烈竞争,指导老师王贤鹏为使大家更加勤奋苦练,也给他们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要冲着奖牌而奋斗”。
夏天的太阳火辣辣,但是学生们的热情一点也不亚于酷暑高温。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八点半,琴房里都会准时响起练琴声,大家都知道这次闯入复赛来之不易,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得下苦功夫。
两个阶段的集训日程中,共安排了六次节目审查,每次审查目的都不相同,均有学院领导莅临指导并作详细点评。在7月24日的审查中,常务副院长张鸿雁的精彩点评给在座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一首乐曲仅靠精湛的技巧去表现是不够的,还与个人的情感、思想、理解力等有关,希望演奏者对旋律以外的东西要多加思考。当然,这些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在他们身上能看到成人所没有的纯净,这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8月18日的节目审查中,我们有幸邀请到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赵和平一行前来。赵和平首先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予肯定,认为学生能有今天的成绩与自身的努力、老师的辛勤付出和领导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同时,他对学生们的参赛提出六个字的要求“聪明、精神、风度”。第一,这次比赛的场地是在教室里,演奏的对象就是评委,要用脑子去思考如何给评委留下好的印象来夺取高分,包括上下场的细节、与伴奏老师的交流、穿着打扮等都能影响评委对演奏者的印象;第二,评委是以听、看为主,因此演奏者的状态还需加强琢磨;第三,这次赴西安比赛有二十多人,这是一个团队,大家要共同为争取集体的荣誉而努力。这此比赛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初赛中胜出已经不容易,比赛结果肯定有上下之分,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因为今后的路还很长。
院党委委员、附中前任校长李人麟作为这次参赛团队的总负责人,经常给大家打气:“要向奥运健儿学习,他们都是咬着牙练出来的,这是民乐界的“桃李杯”,全国有多少小孩在奋斗,大家在最后几天里绝不能松气,对自己要有信心,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好!”
不负众望 载誉而归
这次西安之行,让参赛同学受益匪浅,她们将自己的心得总结如下: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能见识到来自全国各地选手的水平。无论结果如何,自己又经历了一次成长。心中最感谢的是无私付出的老师们!
在这些指导老师中,老中青兼有,我院退休资深教师王贤鹏(扬琴)、著名二胡演奏家孙宇嵘、外聘老师浙江歌舞剧院王仲宇(二胡)、音乐系器乐教研室主任吴登国、古筝老师曾玉珍、附中器乐教研组组长邓世晖(笛子)等老师都非常敬业,上课认真负责,专业技术指导地一丝不苟,经常忘却了时间,给学生辅导到晚上九、十点方才离校;最终有的体重减轻、有的患上疾病,非常辛苦。这次担任钢琴伴奏及扬琴伴奏的青年教师潘骅、曹可宜在这次赛绩中也是功不可没的。临时接到担当生活后勤工作的
这些学子们的人生舞台因为有了这次经历将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在这里让我们一起衷心祝愿,祝愿他们的明天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