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先锋戏剧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孟京辉执导的第四版《恋爱的犀牛》正在上海公演,吸引了众多媒体和观众的眼球。
在院长何志云主持下,党委书记林国荣授予孟京辉学院客座教授聘书,并和他一起为“孟京辉艺术工作室”揭牌。这个工作室的成立意味着孟京辉将把他在北京的创作方法拿过来,并大大增加其作品在杭州演出的机会。
讲座中,孟京辉首先诠释了他所理解的小剧场戏剧,亦即实验戏剧:以导演为先锋力量的核心。美国、欧洲、日本、台湾的小剧场戏剧在早期已经形成“强有力的”实验戏剧形式,涌现出一批大师。他说,讲座题目有“当代”两字,因为主要讲的是最近十年的小剧场戏剧。他还把自己的创作过程分成了“没有发言权”、“发言很多”、“胡言乱语”、“碰得头破血流继续往前走”几个阶段。
孟京辉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接触的主要是文学和美术。他自曝当时的两个愿望:一是获诺贝尔文学奖;二是建一个巨大的足球场。但中国足球屡屡让他失望,他已经20年不看足球了。尽管如此,他觉得还是从事了一项与足球特别相似的事业:戏剧往往持续90分钟,足球也一样;需要团队的配合;戏剧的高潮即进球的时刻;主演即球队队长;导演就是球队教练;中途可以换人(演员);一场场的演出好比一场场比赛……在座的听众大都觉得这个类比新奇而有趣,不时发出一阵阵笑声。
在讲述他执导的实验戏剧时,孟京辉介绍了当时运用的几种特殊的表演形式。排《秃头歌女》“感冒”一幕时,很冷的冬天里他们把当时剧场的四台电扇都打开,目的是为了让观众真实地体验感冒;《等待戈多》把观众请到舞台,窗户、地板、电灯全部刷白,演员穿着黑衣在观众席演出;《思凡》则融入了薄伽丘《十日谈》的内容。
孟京辉说,他觉得小剧场戏剧是最有生命力、最不计后果和最富有冒险精神的,能激发年轻人的想象、组织能力和渗透社会的能力,是实验性的当代美学的传递。小剧场戏剧能很好地表现创作者的创作个性,彰显其热衷的戏剧美学。
讲座后,孟京辉与在座听众展开了妙趣横生的问答。
问:《恋爱中的犀牛》男主人公马路是如何设计的?
答:《恋爱中的犀牛》具体的故事情节也许现实生活中不会发生。但马路代表不计后果地强烈地追求自己的想象的一群人,代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最终还是达不到目的的一群人,这在我们周围是有代表性的。不同演员会赋予“马路”不同的丰富的内涵。比如这一版由张念骅扮演的马路表面很软弱,但触及内心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却非常执著。
问:孟导早期的作品有点“唐吉珂德”。现在的创作风格好像有点转变,会不会是受你夫人廖一梅的影响?
答:“唐吉珂德”说得很好、很对。创作中两个人是相互影响的,她影响我,我也影响她。其实导演就像个“骗子”,他带着所有人向前走,大家以为导演知道怎么到达目的地,其实他也只知道一个方向。一条路走不通就试另一条路,所有的路都不行就带领大家修筑桥梁、挖地道。最终到达目的地时,大家已经一齐经历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
问:孟导现在是名人了,那你是富人吗?做戏剧能发财吗?
答:这两个问题我倒着回答。首先,做戏剧发不了财。其次,我还不是富人。以前我骑自行车,现在我有时会选择开车。我们剧团有个人这些年一直都骑自行车,我决定回去以后重新开始骑车。其实,一个人最重要的是选择自己愿意存在的方式。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方式:有尊严,能够在想象力的天空自由飞翔,能结识一些有意思的朋友,跟他们交流的时候我就觉得生活特别美好。
问:孟导曾经拍过《像鸡毛一样飞》。你以后还有拍电影的打算吗?
答:我一直认为《像鸡毛一样飞》是被电影界忽视的一部好作品,运用了比较特别的表现方式。这是一种新的视觉语言。至于以后,说实话,对我来说,做电影有点难,做戏剧比较容易。但是,千万别让我卷土重来,卷土重来我就会做到最好!
孟京辉还就“愤怒”、“剧本对导演的约束”及他的“蜂巢剧场”等问题回答了听众提问。幽默的语言让听众充分领略到他的个人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