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思凡》 排练厅的故事

来源:院学生记者团 戏剧系 作者:学生记者 发布时间:2008-10-28

当一出精彩的舞台剧完美的呈现在你面前时,你会为之怦然心动。在惊叹之余,你是否会去关注它幕后的故事?

著名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编导的《思凡》,是其典型特征先锋戏剧风格的开山之作,1993年由中央实验话剧院首演。而今,这部先锋戏剧降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成为戏剧系影视表演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毕业大戏排演剧目。这也是孟京辉艺术工作室落户浙艺后,第一部集高校戏剧创作的意识形态和先锋实验的戏剧概念于一身的作品。该剧的主创人员是由北京孟京辉艺术工作室派来的赵晓苏副导演与本学院戏剧系的赵鑫然老师的“双赵”组合,分别担任该剧的排练和台词指导工作,演员则是从2006影视表演班和2007影视直升班的同学中,经过孟京辉导演亲自筛选后留下18位正式参演的演员。从106号开始,7号楼的黑匣子剧场开始变得生机勃勃。

排练厅 就是我们的家

还未迈进黑匣子的大门,就听到里面传出一声声响亮的台词,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进入排练厅,炎热的天气使这儿的空气都凝结成了一团。在剧场的右侧,始终架着一台摄像机,旁边一台笔记本电脑正播放着响亮而又动人的旋律。据了解,舞台上的小演员们到现在压根没有看过剧本,而呈现在眼前的片段,只是根据导演组的一个即兴命题,分为一组再进行编排创作。而那些被保留进摄像机里出彩、新颖而又独特的点子,几乎都是同学们在创作思绪的极端崩溃之后,找到那一丝再生的曙光,从他们的泪与汗中找到印证这一理论的实践场景。

“你们看,这个戏点能否转变成……”坐在舞台一侧的赵晓苏老师正手持话筒对台上的排演的节目进行指导改编。小演员们还未来得及拭去额头上滴落的汗珠,又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将老师修改的地方一遍遍进行揣摩练习。

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每天至少要排10个剧本片段,而每天晚上都由老师布置练习任务自行在排练厅进行训练。这样的“魔鬼式训练法”,让很多同学的腿上都绑上了护膝,任乐知同学因身体状况去医院挂吊瓶,但他回到学校后,第一时间回到排练厅进行排练。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所有《思凡》的演员们早已把排练厅当成自己的家了。到目前为止,《思凡》剧组都照常按照进度热火朝天地排练着,没有一个同学因伤痛而掉队……

期待  不一样的《思凡》

在采访《思凡》的指导教师赵鑫然时,他说:“《思凡》创作组的主导思想,不是重复程式化的拷贝,而是在于发掘创新点上的新创作,是我们这代人对《思凡》主题的诠释,符合于现当代每一个‘小和尚、小尼姑’的理想追求和信奉的价值观念。现在,剧组进入白热化的定向排练。在同学们的即兴表演中,导演与场记摘取亮点保留,为下期具象化舞台多元呈现提供有利的创作素材。在排练之余,系部领导也多次来到排练厅慰问同学,节假日没有休息都照常训练。”

所有参与排练的同学分成两个组,一个叫龟龟组,另一个叫滚刀组,光听名字就觉得特别怪异,其实这两个组名都是以他们各组组长的绰号进行命名的。在他们自行编排的片段《皇宫》里,香妃、郭靖、成吉思汗、达能小王子等不同年代却被人熟知的故事人物也一同出现在舞台上,神情、举止、动作被他们的表演者演绎的分外逼真。一段歌剧《卡门》中节选的音乐《爱情是一只自由的小鸟》过后,舞台上有人高喊:“离晚会结束还有五分钟。”话音未落,其他的演员便发出阵阵呼喊声,紧接着,快节奏的hip hop的乐声响彻排练厅,同学们变换着节奏和舞步……夸张形象的表演,古典上添加流行元素,巧妙的构思,不禁让人对舞台上完美呈现的作品充满期待。

两位老师还给《思凡》剧组写下了这样的一个口号:“粉碎庸现,压榨灵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相信不久即将上演的《思凡》,在浙江省高校戏剧的舞台上必定会引起革命性的新戏剧观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