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段治文教授来我院作形势与政策讲座《当代中国发展内外形势》

来源:院学生记者团 作者:学生记者 发布时间:2008-12-09

125,应院党委宣传教育处邀请,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段治文教授莅临我院图信中心报告厅,畅谈当代中国发展的内外形势。宣教处处长马向东主持讲座,各系各支部师生听取讲座。

段治文教授现为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系党总支书记;兼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时报》特邀撰稿人等。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曾获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届“精彩一课”奖,获浙江省政府颁发的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获浙江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浙江大学首届教学名师、浙江大学“教书育人”十大标兵、浙江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浙江省“青年英才”等荣誉称号。会场内座无虚席,一连串的头衔介绍,让在座同学们对讲座充满了期待。

我们必须要打开视野空间,关心国内外形势,关心政治,经济与外围环境是一体的。座谈会一开场,段治文热忱地说。除了学你们自己的专业,政治就是你们最需要学习的课程。中国人首要的能力是预见能力,要预见就要关心政策的走向,中国如果离开政治谈经济是没心没肺。

他用大量生动事例来阐述他的政治对于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观点。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第一年,温州农民发现无限商机,开始做校徽发财致富;一个农民在天安门城楼上开了一家马列主义的书店,据说每天顾客盈门。浙江大学有50%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工作;浙大学生评选最喜爱课程,得出的结果是政治课。他用一个又一个经典案例,告诉同学们在发展的背后就是转换思想,关心政治。他希望同学们不要死读书本上东西,要把书上的与外界相结合,学会关心形式。

接着,他对中国的内部形势进行分析: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在国外引起的反响。曾经有一位学者在叙利亚讲邓小平理论,开始讲理论谁都不明白,后来把理论概括为“一块石头”(摸着石头过河)、“两只猫”(白猫黑猫)、“三条鱼”(三个有利于)、“四只鸡”(四项基本原则),他们就明白了。第二天叙利亚报纸用整版的头条报导这个讲座,标题为《叙利亚的猫在哪里?》,由此可见中国改革开放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多大。他表示,中国发展了,但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中国化了占世界百分之三四十的资源,却只产生了占世界百分之五的效益,他对中国目前存在的资源与环境危机、台湾危机、金融危机和就业危机进行论述,分析就业形势的紧张导致了每年考研究生的考生比高考人数还要多。他认为这中国要进一步发展必然要解决这些问题。

 知识是要忘记的,主要是培养一种能力。《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人人都知道,但是九百年过去了,就没有人想出第二种救小朋友的办法吗?段教授的一个提问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石头搬不动了,时代发展了,缸变成不锈钢做的了,怎么办?难道还去搬石头砸缸救人吗?他希望同学们创新,希望同学们掌握十个字的学习方法,那就是“读有字之书,读无字之书”,而它的出处则来源于《毛泽东成功秘笈》。他认为毛泽东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个创新型人才。他开始讲起了毛泽东、讲起了北大、讲起了北大校园的文化奇观——兼容并包,讲起了民主建设。他尤其希望专科院校的同学们要打通专业,开阔思路。同学们都被他的博学广识所折服,都瞪大了眼睛生怕漏掉了一个字。

对于中国的外部形势,他说,中国创造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虽然有金融危机,但是大变革大转折中必定有大机遇。他给同学们介绍了在国际上有很高评价的中美“乒乓外交”、中苏“葬礼外交”、中日“厕所外交”等,论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与大国处理好关系对于中国发展的作用。

“这个老师讲课太牛了,我怎么感觉刚坐下没多久就结束了。”“我现在要去厕所外交,上厕所去了。”从同学们的交谈中也不难看出段治文教授上课艺术的独特魅力。

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讲座现场反响热烈,精彩之处时有掌声响起。所有人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中,沉浸在中国发展的故事里。故事背后所折射出的形势与政策让同学们获益良多。
hspace=0

hspace=0

hspace=0

hspac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