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讲白中,杨浪回顾了自己在地图收藏和研究的经历。他作为参加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人,本对地图就有职业的敏感。并逐渐由收藏而研究。他先后在自己的博客中撰写了有关地图研究和收藏的300余篇文章,并汇集成两本题为《地图的发现》的书,分别与2007年和2008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第一本还荣获2007年度的“国家图书馆文津读书奖”。久之,他便成为了北京收藏界著名的地图鉴定师,玩宝者一般以他对地图的鉴定为准,以致有“家具马(未都)图片杨(浪)”的说法。
接下去的两半小时的讲演中,
首先,杨浪强调地图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作用应上升到与书籍一样的地位。他认为地图和书籍都是人类记载和传承文明信息的两个重要信息载体。但是长期以来,地图的重要性经常被书籍所掩蔽。历史学的研究大量的是在占有古籍典册的基础上展开的。之所以造成厚此薄彼的现状,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古代地图较之书籍传世实物很少。隋代以前的文化典籍目前存世30万册,而地图则只有5幅。可资研究者甚少,是地图研究长期被学界冷落的客观因素,其次,研读地图,对地理学、测绘学、美术的专业要求很高。致使绝大多数学者基于学养限制,在研究历史文化时放弃地图而转向书籍。在分析上述地图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的原因的同时,杨浪认为,地图作为人类阶段高科技的产物,实在比书籍有更精准、更直观的文化信息。理应在文化研究领域中受到与书籍同等的重视。
其次,他认为为文化研究而研读地图的方式应该是解密型的。具体来说,就是需要研读者根据一定的技术性操作规式,以自己较广博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破译”地图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比如,杨浪谈到自己在研读元代赵孟頫所作的再现当时济南地理的《翠华秋色图》时,曾根据图影比例缩放原理,将该图中对八百年前济南地形的信息与当代济南大比例地图比对,发现《翠华秋色图》是精确的。图中显示的济南东南向有大量类似河床改道后遗留的湿地,他恰好在翻阅黄河水文档案时得知宋时济南附地方官杜义为抵抗金兵,确实制造了黄河第一次人为决堤,结果造成了黄河改道,但本次改道持续时间没有确论。杨浪则根据《翠华秋色图》制作时间,推算出了本次黄河改道时间应为80年左右的结论,在这研究阶段,杨浪运用了图影比例缩放这一技术性操作规式,结合自己的水文学、军事史学等知识和多年读古图所获得的古人对湿地的绘制方法判断,得出了这一隐匿在图中的“密码”。只有做到这一层才算是真的进入了地图的空间。
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