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越剧 蓓蕾绽放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铭 发布时间:2007-06-30

 

    618日、22日晚,附中戏剧科相继在实验剧场推出两台教学剧目——越剧《五女拜寿》和《碧玉簪》,精彩演出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好评。

越剧传统精品剧目《碧玉簪》和《五女拜寿》是附中戏剧科的常规教学剧目,也是2003级越剧班在本学期的重点教学剧目。其中,《五女拜寿》由学院戏剧系教师史昕执导,该剧人物角色丰富、感情深刻,十分适合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提升他们的表演技巧。由于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唱腔老师、身段老师和剧目老师都放弃了午休和双休时间,全力投入到排练中。何雪倩同学从排练开始,就一直负责该剧的伴奏音乐,为确保配乐的准确与完整,她多次与实践部联系,反复进行修改,任劳任怨。庄筠晓、戴维同学作为该剧的舞台监督,走到哪儿都随身携带着一本笔记,将导演的要求及时记录下来。在三个多月排练时间里,师生们全力以赴,分工明确,从而确保了《五女拜寿》的演出成功。

《碧玉簪》的导演王颐玲老师,从事越剧表演50多年。在谈到越剧、学生的教学与表演时,这位有着不俗艺术气质的优秀资深演员眼中透出发自内心的热爱。在《碧玉簪》的排演过程中,王颐玲将“教”、“导”结合,在分析剧本、刻画人物性格和把握唱腔时着重于示范教学。她表示,附中学生领悟力强,但表演起伏大,因此需要掌握学生心理,根据学生不同条件进行引导。作为导演的王颐玲,在排演过程中还要兼顾舞美、灯光、服饰、化妆、道具……她甚至亲自跑到市场,买来又便宜又漂亮的头饰,让师生们为之感动。《碧玉簪》中主要角色“李秀英”前半场的扮演者史艳冰同学,音色优美,表演细腻,但乐感较弱。为解决史艳冰这一缺陷,戏剧科贺世忠老师每天带着录音机到现场录唱腔,回家后一字一句地找问题,再帮史艳冰纠正,终于顺利攻克了史艳冰的乐感问题。

越剧的魅力在于委婉悠扬的唱腔和情感细腻的表演。作为还处于中专阶段的学生,在老师一招一式的教导下,该班的同学们终于把各个人物形象在舞台上塑造地生动到位。演出当晚,看到同学们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不少家长因感动而流下了热泪。

2003级越剧班是幸运的,也是令人骄傲的。这个班集中了学院及附中戏剧专业最优秀的师资力量。贺世忠、葛剑飞、钱丽雯……这些有着丰富舞台表演和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们,把对越剧的热爱全部奉献给了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悉心指导,在生活上也无微不至地给予关怀。在《碧玉簪》演出中非常出彩的“王夫人”的扮演者朱洋同学,这个学期才改学老旦。指导老师俞会珍在越剧界是颇有口碑的优秀老旦演员,刚刚拍摄完大型越剧《红楼梦》中贾母一角。在她的眼里,朱洋是个用心要强的学生。在她一招一式悉心指导下,仅用三个多月的时间,朱洋就将一个活脱脱的“王夫人”呈现在舞台上。

戏剧表演是附中的重点学科,其中,越剧表演专业更是首推的拳头产品在附中戏剧科,只要有一个学生出现问题,所有教师都会齐心协力来共同解决问题。因此,近几年来,戏剧科学习氛围浓郁,教学成果显著。在第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浙江赛区选拨赛中,许杉杉、郭茜云获专业组金奖,黄蜜蜜、郑晓、黄冰清、黄玉洁获得专业组银奖;2006年“越女争锋——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良渚文化杯”第三届全国越剧演唱大赛等赛事中,同学们屡屡获奖。这些脱颖而出的越剧新苗正是未来越剧发展的希望所在。

跨出校门走向市场,是检验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在附中戏剧科负责人王莲萍老师心中,经过三、四年的课堂训练,将越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带上社会舞台、走向市场,这是她最大的心愿。而这不仅仅是她的一个大胆的想法,也是附中戏剧表演专业教育教学正在进行的探索,其目的是让学生提前走上真正的舞台,走向市场,接受广大戏迷的考验,从舞台实践中获得滋养和锻炼。2005年,2000级越剧班学生排演的《白蛇传》与《五女拜寿》曾经 在杭州胜利剧院、浙江实验艺术剧场和海宁、瓶窑、余杭等地巡演半个多月,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如今,2003级越剧班作为附中戏剧科教学改革的第一个试点班,在教学大纲、教学形式、教学措施等方面都进行着改革与尝试,通过“以戏带功”的磨练在舞台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以全新的艺术形象和生动的人物塑造,获得了广泛的肯定和好评。

通过两出剧目的排演,王莲萍对2003级越剧班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演出充满信心。她表示,戏剧科正着手修订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将进一步对学生的表演进行加工,组织专家研讨会和观众研讨会,争取将一台优秀的毕业大戏成功推向社会舞台,让一朵朵艺术蓓蕾绚丽盛开在戏曲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