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化艺术人才培养 浙艺职院主动谋求与行业对接

来源:宣教处 作者:杨晓浤 发布时间:2008-01-29

连日雨雪菲菲,这段时间杭城显得格外寒冷。但位于钱塘江畔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校园内,却呈现着另一番火热景象。

两个多月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007“综合演出季”在杭城各大舞台热力上演。戏曲、话剧、声乐、舞蹈、民乐的各类剧、节目次第登台,一时间,浙艺舞台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吸引了滨江高教园区师生和周边群众云集观看。“综合演出季”刚落下帷幕,这几天,学院又有了新的举动。

面对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艺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和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主动谋求与行业对接,12128日期间,连续召开了三次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作恳谈会。浙江省文化厅领导,省演出线、文博线、产业线等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身影纷纷出现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校园内。鲍贤伦、田宇原、赵和平等浙江省文化厅领导来了,刚被评选为“浙江骄傲”的三度“梅花奖”和“梅花大奖”获得者茅威涛、两度“梅花奖”获得者林为林等文化艺术界名人来了,浙江京剧团、浙江昆剧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越剧团、省群艺馆、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自然博物馆、中国丝博馆、省美术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领导和杭州剧院、胜利剧院、省电影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老总们都来了,他们和学院领导、教师齐聚一堂,探讨热点问题,关注人才培养,交流看法、碰撞思维、开拓思路,为学院的教育教学把脉。与会者就学院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进行工学结合、专兼职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行业标准和技能鉴定工作、社会培训和服务等话题跟学院领导、教师共同探讨当前形势下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积极谋求校园与社会的对接、专业和行业的对接、技能和岗位的对接,谋求学院和产业、行业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携手打造能满足当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型文化艺术人才。参会代表还对学院毕业生实习与就业、提供实践场所和资源、提供师生走向社会的平台、派遣企业专家进行专业指导等环节表现出了积极的意愿。

学院党委书记林国荣介绍了学院概况、近年来主要工作和目前的发展建设情况,院长何志云介绍了学院教育教学方面的情况以及学院在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邀请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共同为学院发展建设提建议,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出点子。

优秀的越剧人才需要具备充分的行业自信和文化自信               

 “优秀的越剧人才需要具备行业自信和文化自信。”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青年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如是说。“现在,国家各方面都在发展,但假如缺乏一种民族自信的话,它依然很难列入强国大国之列。现在,社会对传统艺术和民族艺术的关注度依然还不够,作为传统艺术工作者,更要有一种充分的行业自信和文化自信,只有带着这样一种文化自信、行业自信,才能在戏曲艺术寂寞而清贫的道路上坚守。假如没有这种寂寞的坚守,这条路是很难走下去的。”她说:“我一直没有觉得自己只是在搞越剧,而是觉得在搞自己的文化艺术、民族艺术,这样,我们的内心才是很膨胀的”,“希望我们的教育需要以人文的力量来感化每一个学生。”

对于这次会议,她认为“这正表明了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已经站在了一个自觉性的高度。”茅威涛说:“一年前,曾经在钱江晚报跟何志云院长进行了一次关于艺术人才培养的对话,这次会议,其实是专业院团和行业的人在更大层面上与学院的一次关于人才培养的对话。其实,学院在对人才的多行业性培养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学院在教学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得非常有声有色,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学院的这种培养模式也势必会为专业院团带出一片崭新的面貌。”茅威涛还表示,学院培养与院团培养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现在,专业层面上储备比较好的还是剧团的成员。所以,她建议学院在学生专业技艺层面的要求上设立硬指标,“拿大顶必须拿到多少分钟,踢腿要踢到多少高度”,用指标来进行衡量,“今天戏曲专业学生的教学是否还可以学徒化?像以前梨园中那样,把职业性看得更高。”

人才培养离不开环境、师资、天赋和勤奋                         

浙江昆剧团团长、青年昆曲表演艺术家林为林认为“浙江是南戏的故乡,是一个非常有资历的文化大省。在这块土地上,越剧、婺剧、绍剧、调腔等艺术百花争艳、异彩纷呈,因拥有一个非常好的外部环境。”相对而言,教学氛围则是环境因素中的一个小环境。对学生的精神感化则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下去,要贯穿在整个课堂中。他表示“看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飞速发展,让我们这些戏曲艺术工作者也备感鼓舞。昆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和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浙江省的一种传统艺术,希望今后能在昆小班的招生培养等方面跟学院进行更多的合作。”

培养人才要做普选、广培、精挑、严训四件事                      

   “对于人才培养,要把握‘普选、广培、精挑、严训’八个字,做好这四件事。普选和广培谁都可以做,而精挑和严训则需要具备非常优秀的师资。” 浙江歌舞剧院副院长、演奏家史染朱说。“一直以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以及其前身浙江艺术学校对浙江的戏曲、音乐、舞蹈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有着很多非常优秀的教师,培养了一代代文化艺术人才,支撑着浙江文化事业的发展。希望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发展越来越好,成为浙江艺术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他提出“现在,随着文化艺术发展,浙江的艺术专业院校已经很多了,要站住脚跟,一定要有特色,要用一个或几个特点作为突破点。对某一个有特色的专业投重资、打影响,从突破点上打开局面。”

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可以考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                

“浙江无论从吴越文化发源地、长江三角洲南翼还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来说,一定要有一所自己的艺术院校。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正是这样一所非常有特色、有实力的学校。”浙江省群众艺术馆黄敏辉书记说。省群众艺术馆馆长、作曲家张卫东则表示,“针对社会的飞速发展,能否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考虑一些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如音乐创作、艺术档案、音乐剧甚至街舞。”“面对国家现状,很多东西是非常需要的,要避免泛泛的培养,而是要有针对性的培养。紧紧抓住“实用型”三个字,专门针对社会来培养某些方面的人才,通过特色专业来培养一些非常实用的人才”。

文博层面更多的教学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合作                      

文博线会议上,浙江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陈浩表示“省博物馆与浙艺有着长久和密切的关系,这些年来馆里先后有10多位专家参与了学院的教学。这次看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毕业生的展览,感受到学院在专业定位、拓展层面等方面迈出的有力步伐,看到了学生的设计很有新意和才气。浙博的美术作品、油画、民间工艺等收藏都比较丰富和有特色,这些都可以成为学校师生的教学参考。”“希望能够通过更多渠道为浙艺开展教学提供资源。今后,双方在合作方面是大有可为的。”浙江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骆土泉谈到,结合博物馆的工作,感受到要有好的展览,离不开讲解员队伍的建设。讲解员除了要具有外部形象、普通话等要求,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形体和专业知识,“浙艺在这个方面有优势和条件,也希望学院今后能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为博物馆事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沈岳明表示,“正在学院展出的文管系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毕业生作品展非常值得肯定。现在,每次发掘文物都会有大量的东西需要修复,绘图、修复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他表示“以后的合作前景还是很大的。在这一方面,考古所可以成为学院一个非常好的实训基地,为该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创造条件。”

校企间进一步合作和人才与行业、企业的提前接轨                  

在产业线会议上,与会者更多关注的是校企间的进一步合作和人才与行业企业的提前接轨。杭州剧院总经理柯朝平表示“针对综合性表演人才的需求,能否搞一个特种的培训计划,打通能歌善舞的通道,形成本土的音乐剧演员班底。”他建议学院招生前提前与产业单位形成一个合作模式的构架,并提前接介入培训,把行业、企业的要求及早纳入教学过程之中,将人才提前与行业、企业接轨。“杭州剧院希望可以为学院各系提供一个这样的平台。”浙江舞台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詹有根提出“校企结合建议能有更进一步的措施。像舞台院的一些国际性的大型展览、活动,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锻炼能力和推销自己的机会。欢迎同学们更深层次的介入和进入其中。”浙江新远产业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雷祥雄认为:“知识和技能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建议学院在招生前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在学生的“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两方面结合社会需求进行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社长钱宏谈到:“现在,文化产业非常需要复合型人才,尤其要求他们有头脑、有眼光和有嗅觉。建议学院做好传统文化艺术与高精技术的结合和专业知识与文化的结合方面的研究。”